曹髦
授权自
zhihu.com/question/1912307080/answer
01
在正史《三国志》中,曹髦是恶人,是暴君。
对于曹髦之死陈寿是这么写的,太后下令说道:
“吾以不德,遭家不造,昔援立东海王子髦,以为明帝嗣,见其好书疏文章,冀可成济,而情性暴戾,日月滋甚。吾数呵责,遂更忿恚,造作丑逆不道之言以诬谤吾,遂隔绝两宫。其所言道,不可忍听,非天地所覆载。吾即密有令语大将军,不可以奉宗庙,恐颠覆社稷,死无面目以见先帝。大将军以其尚幼,谓当改心为善,殷勤执据。而此儿忿戾,所行益甚,举弩遥射吾宫,祝当令中吾项,箭亲堕吾前。吾语大将军,不可不废之,前后数十。此儿具闻,自知罪重,便图为弑逆,赂遗吾左右人,令因吾服药,密因鸩毒,重相设计。事已觉露,直欲因际会举兵入西宫杀吾,出取大将军,呼侍中王沈、散骑常侍王业、尚书王经,出怀中黄素诏示之,言今日便当施行。”
这就是正史《三国志》里关于曹髦之死的所有内容。
如果一个人只读过《三国志》,那么他的结论一定是司马昭是忠臣,曹髦是个向太后射箭,要毒杀太后的暴君。
但是我们作为后人,是如何了解其中隐情的呢?
是如何知道“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呢?
是如何知道曹髦是在反抗司马家族的专权呢?
答案是野史。
没错,就是野史。
裴松之为《三国志》做注,引用了大量今天已经失传了的很野史。
包括《汉晋春秋》、《世语》、《干宝晋纪》、《晋诸公赞》、《魏氏春秋》、《魏末传》。
这些史料为我们讲述了另外一个故事,那就是司马昭弑君。
所以司马昭并没有保留他当众弑君的历史。
02
那么当正史和野史相互矛盾的时候,我们相信哪一个呢?
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当新闻和自媒体报道的事件相互矛盾的时候,哪一个是真相呢?
也许是新闻为了zz正确,也许是自媒体为了流量添油加醋,总之,我们作为普通老百姓也好,做为后世人也好,我们得到的只有结论。
多说一点,同样的道理,我们看一下高平陵之变。
你们知道正史《三国志》是如何讲述高平陵之变的吗?
嘉平元年春正月甲午,车驾谒高平陵。太傅司马宣王奏免大将军曹爽、爽弟中领军羲、武卫将军训、散骑常侍彦官,以侯就第。戊戌,有司奏收黄门张当付廷尉,考实其辞,爽与谋不轨。又尚书丁谧、邓飏、何晏、司隶校尉毕轨、荆州刺史李胜、大司农桓范皆与爽通奸谋,夷三族。
简单解释一下。
曹爽带着皇帝出城了,说是去高平陵,司马懿向太后上奏,曹爽、曹训要谋反,而且还有人证,抓住了一个太监,据太监交待,尚书台的丁谧、邓飏、何晏三人加司隶校尉毕轨、荆州刺史李胜、大司农桓范皆与曹爽通奸谋。于是夷曹爽三族。
没了,这就是陈寿《三国志》写的高平陵之变的逻辑。
如果只看正史,一切以正史为准,曹爽就是坏人,要谋反,多亏了忠臣司马懿才阻止了这场阴谋。
那我们是如何知道司马懿养死士的呢?如何知道司马懿洛水之誓的呢?
没错,还是野史,还是裴注。
如果没有裴松之,如果没有裴注。那么历史上司马懿就是忠臣,曹爽就是反贼。
司马昭就是忠臣,曹髦就是暴君。
但是你们要知道,裴注只是一个偶然现象。
正史二十四史,不是所有史书都有裴注这样的注解的呀。
今天书店里卖的《三国志》还分裴注版和原版。
如果你买的是原版,那么你了解的历史和买裴注版的人,了解的完全是两种历史啊。
不是所有史书都有“裴注”的呀,所以很多人说自己通读二十四史,你真的就看懂了吗?
拿《后汉书》举例子,大将军窦武是权臣,他就真的是坏人吗?大将军梁冀,真的一定是坏人吗?
他们的下面加一段裴注,黑白会不会翻转呢?
汉灵帝真的是昏君吗?十常侍真的是坏人吗?
正直清廉的士大夫,真的是忧国忧民,忠心耿耿的好人吗?
历史哪有是非?哪有黑白?哪有真相!
一切真相都是假象。
历史只有角度,角度越多,才可能越接近真相。
▼关注查看深度文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