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抄袭谁出局”,这本是维护学术尊严、保障公平公正的应有之义。可在现实的学术生态里,却悄然变成了“谁签字谁背锅”的怪象。这一现象如同隐藏在学术殿堂里的,侵蚀着学术的纯净与健康。
毒瘤
![]()
先来看几起典型的学术事件。在华中农业大学,黄飞若老师遭遇了11名学生的联名事件,经学校查实后,黄老师被停职处理。这背后,是学生的学术问题被曝光,而老师却成了主要的承担者。
再看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有两名学生找人代写论文,如此严重的学术不端行为,最终仅仅受到留校察看的轻罚。还有某研究生抄袭综述,其导师却面临全年绩效归零的重锤。这三起事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学生受轻罚,导师挨重锤。其根源就在于现有的制度将“第一责任人”的枷锁牢牢地套在了导师名下。
![]()
导师在学生的学业进程中,虽然被赋予了“第一责任人”的名号,但实际上却没有真正的“否决权”。学生想要顺利毕业,必须经过导师签字这一环节。这看似平常的签字,却如同一条无形的绳索,将导师与学生的学术行为紧紧捆绑在一起。一旦学生出现学术问题,导师就难辞其咎。
而当学生想要偷懒、不愿认真完成学业时,如果导师严格管理,要求学生端正态度、认真对待学术,学生甚至可能反手投诉导师“压榨”。在这种情况下,导师就像陷入了一个两难的困境,进也不是,退也不是。
以南京大学为例,该校在2019年推出了新规,把调查权交给学术委员会。这一举措的初衷是好的,就如同试图拆掉那根束缚导师的绑绳,让导师的签字仅仅代表对学生学术水平的客观判断,而不再意味着要为学生的所有行为无限背锅。
![]()
当前的学术环境下,这样的改革只是少数。多数学校依然采用“连坐”的方式来维护学校的面子,用降低导师“绩效”的手段来换取表面的平安。这种做法看似解决了一时的问题,实际上却埋下了更深的隐患。
如果导师在整个学术过程中只能被动地背锅,而没有有效的手段来阻止学生的不当行为,就如同开车时只有油门没有刹车。学生很容易就会把抄袭当成一种“低成本试错”的方式。他们会认为,即使自己抄袭被发现,受到的惩罚也不会太重,而导师却要为自己的错误买单。这样一来,学术不端行为就会像野草一样,在学术的土壤里肆意生长。
学术一直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推动力。在古代,学者们秉持着严谨的治学态度,追求真理,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知识财富。而在现代社会,学术更是与科技发展、社会进步紧密相连。然而,当前这种不合理的制度却在破坏着学术的生态环境。
![]()
这种“谁签字谁背锅”的现象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诚信意识。学生没有真正认识到抄袭行为的严重性,反而认为有导师兜底,从而更加肆无忌惮。
要想真正让抄袭者出局,就必须先让签字人松绑。如果不改变现有的制度,下次被踢出局的,很可能还是那些认真批改论文、严格要求学生的老师。这些老师是学术的守护者,他们为了学生的成长和学术的进步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却因为不合理的制度而受到不公正的对待。这不仅会打击他们的积极性,也会让更多的老师对严格管理学生产生顾虑,从而影响整个学术教育的质量。
![]()
我们不禁要问,是不是应该让“谁抄袭”直接砸谁的饭碗,而不是砸导师的?抄袭行为本质上是对学术规则的践踏,是对其他学者努力的不尊重。抄袭者应该为自己的行为承担直接的责任,而不是让导师来替他们受过。
只有建立起合理的制度,让抄袭者受到应有的惩罚,才能真正维护学术的尊严和公平。同时,为导师松绑,让他们能够在一个更加合理的环境下履行自己的职责,才能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学术人才,推动学术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
总之,改变当前这种不合理的学术问责制度已经刻不容缓。让抄袭者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为导师创造一个宽松、公正的教学环境,才能让学术的天空重新焕发出湛蓝的光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