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旺达东部基本戈医院手术室,无影灯下,52岁的中国医生卢伟肸正专注地进行一场紧急剖宫产手术。汗水浸湿了她的手术帽边缘,但她手上的动作依然稳定精准。
尽管她不会说卢旺达当地语言,手术团队却配合得天衣无缝。每一次器械传递、每一个眼神示意,都流畅得仿佛共同工作了几十年的战友。
“我知道他们哪里需要我配合,他们知道哪里需要帮助我。”手术后,卢医生用普通话平静地说道。这份默契不是来自语言相通,而是源于共同遵守的外科手术国际标准,这套标准随着中国医疗队一起扎根卢旺达已经四十余年。
自1982年第一批中国医疗队员踏上这片非洲土地以来,内蒙古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已连续选派23批、近300名医疗人员接力援卢。
当卢医生和同事们查房时,常能看到年长的卢旺达医生对年轻同行说:“我的技术是中国老师教的。”一代代中国医生的听诊器,不仅诊断疾病,更传递着重建一个国家的希望。
从大屠杀到浴火重生
中国医疗队抵达时,卢旺达还笼罩在历史创伤的阴影中。时间倒回1960年代,卢旺达陷入民族分裂的深渊,大量图西族人被迫流亡邻国。
这些流亡者中的精英分子于1979年协助推翻乌干达独裁者伊迪·阿明后,组建了寻求重返祖国的“卢旺达全国统一联盟”。
1987年12月,在乌干达坎帕拉召开的第七次代表大会上,这个组织正式更名为卢旺达爱国阵线,从政治团体转型为更加军事化的解放力量。
当时年仅29岁的保罗·卡加梅成为核心领导者之一,谁也没想到,这位曾在乌干达全国抵抗军中担任要职的年轻人,日后将带领祖国走出深渊。
1990年10月1日,爱国阵线武装放弃在乌干达军队的职位,毅然跨过边界发起解放战争,却遭法国和扎伊尔军队强力阻击。在付出创始人弗雷德·鲁维甘巴战死的代价后,卡加梅接过了领导权。
真正的转折发生在1994年4月6日。当哈比亚利马纳总统的飞机在基加利上空被击落,蓄谋已久的极端分子立即在全国范围内发动了针对图西族的种族清洗。百日之内,百万平民惨遭屠戮,尸骸堵塞了河流,整个国家变成地狱。
危难时刻,爱国阵线军队如利剑般刺入卢旺达。7月4日攻占首都基加利,7月19日控制全境,这一天从此成为卢旺达的解放日。从1960年代被迫流亡算起,这个国家历经27年亡国之痛,终于迎来重生曙光。
每年7月,当全球卢旺达人庆祝解放日时,驻华大使馆总会聚集在华同胞。2022年的解放28周年活动上,国防武官卡兰格瓦上校语重心长地提醒年轻一代:“你们很幸运拥有自己的祖国,不像我们中的一些人,曾被迫更改姓名才能工作或求学。”
被战火摧毁的不仅是建筑,更是维系国家的纽带。爱国阵线夺回政权时,面对的卢旺达是这样一个国家,全国80%人口陷入赤贫,司法体系完全崩溃,三分之一儿童成为孤儿,传染疾病在废墟间肆虐。正是这样一片焦土,让国际社会望而却步,却有一支力量始终坚守。
四十年不撤退的“白大褂部队”
当西方援助因安全局势恶化纷纷撤离时,中国医疗队的白色身影却始终扎根在卢旺达的医院里。枪炮声最激烈的1994年,医疗队员们坚守岗位的信念异常朴素:“病人还在那里,医生怎么能走?”
在基加利和基本戈的医院,中国医生们争分夺秒抢救伤员,手术台成了种族和解的早期见证,他们救治的伤员中,既有图西族,也有胡图族。
中国医疗队的坚守,成为卢旺达浴火重生进程中最早抵达的国际支持。这份支持并非昙花一现,而是跨越四十年的承诺。从1982年第一批队员抵达,到2023年新一批队员交接,内蒙古自治区卫健委已累计派遣23批医疗队接力援卢。
他们在极端条件下创造奇迹,缺乏设备就自制牵引架,没有血库就组织医生献血,电力不稳就举着手电完成手术。
卢旺达卫生部官员感慨:“在最黑暗的岁月里,中国医生是唯一没有熄灭的灯。”
重建基石
医疗救治只是第一步。当爱国阵线建立的新政权翻开国家账本时,触目惊心的数字摆在面前,政府财政枯竭,全国80%人口陷入赤贫,司法体系完全崩溃,三分之一儿童成为孤儿。
面对这堆“烂摊子”,国际社会普遍持观望态度。而中国,在卢旺达解放仅3年后的1997年,就派出基建团队开进这片满目疮痍的土地。
重建的起点令人动容,中国援建的基础设施首先聚焦民生痛点。2000年竣工的基加利综合医院,至今仍是卢旺达最大的公立医院;马萨卡医院拔地而起,缓解了首都圈百万人口的医疗压力;蜿蜒在千丘之国山峦间的公路网,将曾被战火隔绝的村庄重新连接。
这些项目没有华丽的奠基仪式,却成为缝合国家裂痕的无形针脚。卢旺达工程部长巡视中国承建的公路时感叹:“这些道路不仅在连接地理,更在连接人心。”
真正的转折发生在2001年。刚刚当选总统的保罗·卡加梅首次正式访华,亲眼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创造的“经济奇迹”。回国后,他做出一项关键决策:派遣大批政府官员赴华学习发展经验。
这些被称为“中国班”的学员,后来主导设计了卢旺达经济转型的核心政策。其中最具特色的“乌姆冈达”制度,每月最后一个周六全民参与社区劳动,正是借鉴了中国基层治理智慧的本土化实践。
从受援国到发展伙伴
当卢旺达走上发展快车道,中卢合作也升级为互利共赢模式。2009年,中国企业在卢旺达建成首个现代化水泥厂,彻底结束该国水泥依赖进口的历史;2018年,卢旺达成为首个对中国公民实施免签政策的东非国家;2019年,阿里巴巴与卢旺达政府合作启动“电子世界贸易平台”(eWTP),让这个内陆国的咖啡豆通过电商直达中国消费者手中。
最能体现两国关系深度的,是危急时刻的相互支持。2020年3月,新冠疫情席卷全球,卢旺达向国际社会发出求援信号。
尽管中国自身防疫压力巨大,仍紧急调配检测试剂、呼吸机、防护服等物资,成为首批抵达卢旺达的国际抗疫援助。三个月后,当中国部分地区疫情反复,卢旺达驻华大使詹姆斯·基莫尼奥在捐赠物资包装上亲笔书写:“患难见真情”。
如今走进基加利街头,中国元素已融入城市肌理,华为广告牌矗立在商业区,传音手机专卖店顾客盈门,中资企业承建的议会大厦成为新地标。
但最触动人心的是那些看不见的纽带,在卢旺达大学医学院,中国捐赠的模拟手术室正在培养新一代医生;在北方省茶园,中国农业专家改良的茶树让农户收入翻番;在鲁苏莫水电站,中卢工程师共同调试的机组即将点亮更多家庭。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