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地图上,甘肃如同一柄狭长的玉如意横亘西北,张掖丹霞的绚烂、祁连山的冰雪、麦积山的灵秀共同勾勒出这片土地的地理画卷。而在诸多山系中,陇山以“甘肃灵魂”的姿态,成为镌刻在陇原大地上最深的印记 —— 它不仅赋予了甘肃 “陇”的简称,更塑造了这片土地的地理格局、历史轨迹与人文性格。
![]()
地理之界:划分陇原天地的天然屏风
陇山,地理上被定义为六盘山南段,它如一道雄奇的脊梁横亘在甘肃东部,以不可替代的姿态划分出截然不同的自然格局:西侧是广袤的陇中黄土高原,虽干旱少雨却孕育了兰州、定西等城市文明;东侧为陇东黄土高原,地势平缓、气候湿润,平凉、庆阳等城镇在此扎根。
作为黄土高原与陇西高原的分界线、渭河与泾河的分水岭,陇山的生态意义尤为关键。它像一道天然的屏障,削弱了西北沙尘暴的侵袭,守护着关中平原的生态安全;同时作为多条河流的发源地,为甘肃东部提供了宝贵的水资源,滋养着两岸生灵。
更重要的是,陇山与秦岭之间被渭河切割形成的关陇通道,成为历史上的交通要冲。穿越陇山的大震关、萧关等关隘,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堪称 "甘肃的潼关",在交通与军事上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
历史之证:镌刻千年文明的活态史书
陇山的历史,几乎等同于甘肃文明的演进史。3000 多年前,秦人先祖在陇山以西的陇南、天水一带崛起,最终东出关中统一六国 —— 可以说,没有陇山的庇护与滋养,便没有大秦帝国的诞生。
汉唐时期,陇山成为丝绸之路的咽喉要道。张骞出使西域、玄奘西行取经,都曾翻越这座山脉;萧关、大震关等关隘,则是中原王朝抵御匈奴、吐蕃的战略屏障,见证了无数烽火狼烟与文明交融。
晚清至近代,陇山依然续写着历史篇章。左宗棠西征时在此栽下的 "左公柳",被甘肃人一代代守护,让荒山渐成绿洲,这份坚持恰是陇山孕育的 "愚公精神" 的生动体现。而陇山南麓的天水,作为伏羲故里被誉为 "中华第一古城",每年全球华人在此举行伏羲大典寻根祭祖,更让陇山成为中华文明重要的发祥地象征。
时至今日,庄浪、通渭、会宁的梯田,是陇山人用锄头与汗水将荒山变良田的壮举;民勤治沙、古浪六老汉的 "人进沙退",则延续着陇原儿女与自然抗争的坚韧 —— 这些都源于陇山赋予的精神基因。
![]()
人文之魂:塑造陇人品格的精神图腾
陇山的性格,早已融入甘肃人的骨血。这座山脉赋予陇原儿女吃苦耐劳、刚毅果敢、憨厚敦实的品质:甘肃饮食如陇山般朴实劲道,一碗牛肉面、一碗陇东饸饹面,用最朴素的食材传递着扎实的味道;甘肃方言如陇山山势般棱角分明,"你组撒起咧"" 罢咧 " 等直白表达,藏着不玩虚的真诚;甘肃人的情谊更是如陇山寒冬,外表冷峻,内里温暖,不善言辞却总能在需要时伸出援手。
如今的陇山,依然是甘肃的生态屏障与文化地标。它用风沙磨砺了甘肃人的坚韧,用黄土沉淀了甘肃人的朴实,用关隘锤炼了甘肃人的豪迈。正如这片土地的儿女所言:没有陇山,就没有甘肃的 "陇" 字;没有陇山,就没有甘肃的千年文明。
陇山不语,却见证一切。它是甘肃的根,是甘肃人的魂,而甘肃人,也如陇山一般 —— 历经沧桑却永远挺直脊梁,沉默中蕴藏力量,朴实中饱含深度。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