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一直很不能理解那些到了上海,在上海工作生活居住的坚决不学上海话的外地人。
按我的理解,又不是来上海旅游只待几天,而是长期居住,既然是长期居住,就算是刻意回避上海人,就算是有意躲避上海话,如果能说几句简单的上海话,或者努力学会说上海话,又有什么害处呢?
但是,据说真的是有到了上海几十年都不会说上海话的外地人的,有语言学习能力的,也有心态上的抵制的。
我很不能理解他们对上海话抵制这样的心态,更有甚者公开表示自己对上海话反感,非常讨厌和憎恨上海话。
是语言能力吗?
最直接的感受,就是我们身边的外地人菜贩子,不管是菜场里还是路边摊的,他们都会说一口发音不标准但是很流利的上海话。
为什么到上海做菜贩子的外地人,他们都会愿意学上海话呢?你能说他们是因为喜欢上海话么?肯定不会是因为这个原因。
我想到几个深层原因:菜市场是方言的“强社交场域”,顾客多是习惯沪语的本地老人,几句洋泾浜上海话能瞬间拉近情感距离——这可比超市明码标价多了人情味溢价。而且流动菜贩的竞争核心就是“回头客”,语言亲近性直接转化为经济收益。
说得俗一点,就是会说上海话,能让自己多赚钱。现在老年人是菜市场的主力军,而不少老人是不会说普通话的,那么这样的买菜人群,面对说普通话和说上海话的菜贩,他会选择哪一个呢?
你能想象,一个菜贩子对老人说“你不要说上海话,我听不懂,你说普通话来和我说话”,这个时候,不会说普通话的老人会是怎样的感受?他会甘心成为这个菜贩子的回头客么?
我想,我若是菜贩子,我会努力学习上海话。我若是买菜的老人,我不会成为这个菜贩子的回头客。
菜贩的方言是谋生工具,追求功能实现,菜贩子学上海话: 是生存策略、经济利益驱动、高频实用需求下的必然选择,是接地气的生存智慧。流利比标准重要,实用是关键。
不同人群在上海这座城市中,会根据自身的职业需求、生活环境、社交圈子和个人价值观,做自己的选择,没有绝对的对错,菜贩子学上海话,也是最符合自己利益的适应性选择。
那些到了上海又坚决不学上海话的人,这也是他们的适应性选择,大概也是他们自己认为的生存策略和生存智慧吧,也就是他们经常说的“我不会说上海话,我也觉得我在上海过得很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