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银河是中国知名社会学家与性学家,其学术研究及个人生活长期受关注。
1997 年丈夫王小波去世后,她的生活发生剧变。
不仅要承受丧夫之痛,还与一位跨性别者建立亲密关系。
![]()
此后,这位跨性别恋人入住李银河家中,并得到其母亲的接纳与喜爱。
此事在中国社会引发广泛讨论,既因触及性少数群体议题,也因展现了家庭对非传统关系的包容。
李银河和王小波的婚姻
1952 年生于北京的李银河,在山西大学完成本科学业后。
于美国匹兹堡大学,取得社会学博士学位。
![]()
她深耕性别、婚姻与性少数群体研究,著有《中国女性的感情与性》《同性恋亚文化》等学术著作,奠定了其在性学领域的权威地位。
丈夫王小波(1952-1997)是中国当代极具影响力的作家,《黄金时代》《白银时代》等作品以幽默深刻的文字直击人心,至今仍被广泛阅读。
1978 年,两人在《光明日报》共事时相识。
此后相伴 17 年,其相互成就的婚姻被视为知识分子爱情的典范。
![]()
1997 年 4 月 11 日,45 岁的王小波因心脏病突发,在北京家中离世。
彼时李银河正在英国剑桥大学做访问学者,噩耗传来时她一度崩溃。
“天塌了” 的失重感让她陷入长时间的情绪低谷,甚至无法继续学术研究。
在友人劝说下,才逐渐通过旅行缓解丧夫之痛。
认识跨性别者李大侠
王小波离世后,李银河在英国剑桥的访学时光始终笼罩着丧夫阴影。
![]()
1997 年 7 月,北京西四羊胡同一场由加州大学人类学教授组织的酷儿聚会,意外成为她生命轨迹的转折点。
这场面向性少数群体的交流活动中,同性恋、双性恋与跨性别者的真实生存状态。
本是她出于学术研究的观察对象,却未曾想遇见了改变余生的人。
聚会上,她结识了跨性别者李大侠。
![]()
这位生理女性、心理男性的出租车司机,以豪爽的性格与极具男子气概的言行举止,打破了传统性别表达的框架。
李大侠对李银河一见钟情,即便当时并不知晓对方的学术身份,仍被其知性气质深深吸引。
聚会结束后,他主动索要联系方式,开启了持续的情感表达。
起初,李银河仅将这段接触视为社会调查的延伸。
甚至计划以李大侠为样本,采集跨性别者的生活素材。
![]()
但李大侠执着的关怀逐渐穿透了学术距离:频繁的电话问候、邀约出行的真诚。
乃至生日时亲手挑选的礼物,让她逐渐察觉这份感情的重量。
这个看似平凡的出租车司机,正以毫无矫饰的热忱,叩击着她封闭已久的心门。
从相识到相爱,最终住进李家
李银河比李大侠年长 12 岁,且一直自认异性恋者,从未对女性身体产生过兴趣。
加之丧夫不久的心理创伤,让她本能抗拒这份突如其来的感情。
![]()
但李大侠的追求,如 “排山倒海” 般猛烈 。
这个细节被李银河在回忆录中反复提及,她坦言对方的热忱曾让自己 “招架不住”。
提着新鲜蔬菜上门烹饪的烟火气,深夜写作时悄然递来的温水。
这些浸润在日常生活里的关怀,最终瓦解了她内心的防线。
1997 年底,李大侠搬进李银河与母亲同住的家,在客厅硬沙发上开启了共同生活。
![]()
这个细节极具象征意义:作为出租车司机的他,带着市井江湖的直爽,闯入了弥漫着书卷气的知识分子家庭。
他主动承担家务的麻利劲儿,调解老保姆与家人争执时的仗义执言,甚至能用胡同串子的幽默逗乐母亲 。
这些与李银河学术圈截然不同的生存智慧,意外成为融化家庭隔阂的暖流。
母亲后来私下对李银河说:“这孩子比你会疼人。”
![]()
这段关系的突破性在于:李银河不仅突破了年龄、性向的认知框架。
更让跨性别伴侣以 “儿子” 的身份,被传统家庭接纳。
当李大侠穿着工装裤在厨房煎炒时,客厅里王小波的遗像与灶台边飘来的饭菜香形成奇妙共振。
仿佛在诉说着:爱终究能超越形式,在最意想不到的地方重新生根。
从搭伙到家庭的情感重构
李银河的母亲,堪称时代的缩影。
![]()
从河南农村走出的革命者,曾任《人民日报》农村部主任。
这份阅历让她对生活本质的认知,超越了世俗框架。
当李大侠以跨性别身份搬进家门时,她非但没有质疑,反而被这个 “实在人” 打动。
听他聊出租车司机的市井见闻,夸他 “比文化人更懂疼人”。
甚至在老保姆与家人争执时,欣赏他 “敢出头” 的直爽。
这种接纳并非刻意开明,而是源自底层生活经验孕育的朴素价值观:“靠谱” 比 “身份” 更重要。
![]()
共同生活的模式颇具烟火质感:李银河埋首学术写作,李大侠则承包买菜做饭的日常,甚至晚上会去社区搓麻将。
这种分工打破了,知识分子家庭的刻板印象。
当李银河在书房翻译福柯时,厨房传来的锅铲声与客厅里李大侠陪母亲唠嗑的笑声,构成了奇特的和谐。
![]()
2000 年领养自闭症孩子壮壮后,李大侠展现出惊人的耐心。
蹲在地上陪孩子拼积木,用出租车司机的粗粝嗓音念绘本。
这些细节让李银河在回忆录中感慨:“他像上帝派来的补丁,缝补了我破碎的生活。”
这段关系最动人的不是打破常规的勇气,而是将非常规活成常规的智慧。
当李大侠穿着工装裤在阳台侍弄花草,当母亲把他的照片摆在王小波遗像旁。
![]()
这个知识分子家庭用最朴素的方式证明:
爱与接纳从不由性别、年龄定义,而在于能否在柴米油盐里,看见彼此作为 “人” 的本质。
从舆论风暴到海边独居
2014 年,李银河在博客发表《爱情与性别无关》,首次公开与李大侠的跨性别恋情。
这句 “爱情只看真心” 的宣言,瞬间引爆互联网:
支持者盛赞其打破性别桎梏的勇气,质疑者则纠结于 “性向转变” 的合理性。
![]()
但对时年 62 岁的李银河而言,这段已走过 17 年的感情早已褪去热恋的炽烈,化作 “不需要外界认可” 的日常陪伴。
就像她书桌上并排摆放的两张照片:王小波穿着皮夹克的不羁笑容,与李大侠系着围裙在厨房的侧影,共同构成了她情感世界的经纬。
同年,58 岁的李大侠因病离世。
![]()
送别伴侣后,李银河独自迁居山东威海。
海边小屋的窗台上,除了社会学专著,还摆着壮壮(领养孩子)的素描本,与李大侠生前最爱用的修车扳手。
她在回忆录中写道:“威海的浪声像极了李大侠开出租车时放的摇滚乐。”
这种将逝者痕迹嵌入日常生活的方式,恰是她对抗失去的独特路径。
![]()
当外界还在争论 “跨性别之恋” 的伦理时,她已在黄海之滨继续着《性学三论》的修订,用学术写作缝合情感的伤口。
两段截然不同的爱情,在她生命里刻下互补的印记:
王小波给了她 “精神共鸣的巅峰体验”,李大侠则教会她 “在烟火气里打捞幸福”。
就像她在威海沙滩上捡到的贝壳,一面是知识分子式的精致思辨,一面是市井生活的粗粝温暖。
而这两种温度,最终都熔铸成她笔下对 “爱之多元” 的坚定书写。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