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给朋友打电话咨询点事情,朋友说自己离职了,正好是暑假带娃去内蒙玩了。我一想他都在公司干了8年了,怎么走的这么突然?他苦笑着说:“老板的饼吃了好几年,连个屁都没放出来,实在受不了了。”
嗯,很多跟随公司成长起来的老员工,先不说贡献和岗位,最经常以“元老”自居,寄望于“共苦”后的“同甘”。
然而,老板的内心盘算,往往比表象复杂得多,甚至带着几分现实的冷酷。
作为亲历过初创公司全程,也曾持有股份的过来人,我近距离观察过不少老板的真实心态,其中的真相,常令人感慨唏嘘。
![]()
老板对早期员工的态度,绝非简单的信任或感激,而是掺杂着精密的算计与现实的权衡。
初创期,生存与扩张是唯一目标。老板的策略核心是“团结一切力量”。此时,早期员工的价值定位,往往带有强烈的“工具化”色彩——他们是可用的“棋子”,尤其是在公司根基未稳时,其价值更多体现为“高性价比”的劳动力,而非不可替代的长期伙伴。
西安一个老板喝酒时候讲他自己刚创业的时候求贤若渴,但又给不出多少钱,只能靠“画饼充饥”,虽然走了不少人,好歹业务搭建起来了。
在老板的深层认知里,除了真金白银投入的核心合伙人,早期加入的职员,常被视为“能力有限”或“暂无更好选择”的群体,等到公司发展稳定一些了,就不再关注老员工,而是希望低成本找到“落难的凤凰”。
![]()
于是,一种微妙的变化在老板心里悄然滋生:
起步阶段招聘门槛较低,老板潜意识里容易认定早期员工的天花板不高。公司一旦跃升,引入“更优人才”便成为理所当然的选项。
随着规模的扩大,老员工的贡献逐渐淡化与边缘化,这种预设心态,会逐渐导致老员工的功劳被稀释,甚至被有意无意地排挤至权力边缘,为未来的“换血”铺垫。
老板可能认为,既然这些员工当初接受低薪高压,要么是“别无选择”,要么是“情感绑定”。这无形中为后续的“压榨”提供了心理依据——利用忠诚或依赖,以“画饼”(股权、晋升)激励,却未必真心兑现承诺。
实际上,找到了“落难的凤凰”,还会质疑凤凰为什么落难,是不是能力不行?是不是其实也是一只土鸡?
从权谋角度看,这近乎一种“兔死狗烹”的逻辑:价值榨取完毕,若未能持续进化,淘汰便是归宿。
更深层的担忧,是“功高震主”。如果某位老员工在初创期贡献过大,老板难免忧虑其日后威胁权威或索求过高回报。为此,老板惯常手段是:
1、限制成长空间,不给与真正的决策权。
2、引入外部制衡力量,通过空降管理层或者调整业务分工,稀释其影响力。
核心目的只有一个:确保绝对控制权,防止任何下属表现太突出。
当然,并非所有老板都如此冷酷理性。但商业丛林法则残酷, “利益优先”往往是颠扑不破的底层逻辑。
在老板的价值排序里, “兄弟”之前,必先有稳固的“利益”。老板与大多数早期员工的关系本质,是“利尽则散”。
当你的价值被充分挖掘或不再匹配公司发展需求,这段关系便走向终结。昔日并肩作战的“伙伴”,转眼可能被视为亟待甩掉的“历史包袱”。
因此,所谓的职场“元老”们,是时候清醒了:
放下“道德优越感”,别再用“共患难”的旧情自我感动,更别陷入“忠诚PUA”。
很多时候,公司的发展天花板就在老板身上,当你意识到这一点了,就应该赶紧找一个更好的平台。你的去留,核心在于公司能不能给你更大更好的平台。
如果在现有平台,你的能力长期被低估、发展持续遇阻、价值无法彰显——那么,及时抽身,另觅良机,才是对自身职业生涯最负责的选择。越早行动,机会成本越低。
上海宝地资管,产业园(孵化器)建设运营,搭建资产管理的招商运营服务体系,分享产业园、存量资产盘活、城市更新在产业策划、招商运营、产业培育、产业投资的经验和案例。
为细分领域的龙头企业提供一站式谈判和落户解决方案,已经成功服务“数据要素、数字文创、低空经济、虚拟现实、直播短视频、电子商务、跨境贸易、新材料、生成式AI、新能源”等企业。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