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旱不秋旱,就看闰六月十四”,这句流传已久的农谚在今夏再度引发热议。2025年的闰六月十四(公历8月7日)恰与立秋节气重合,这种罕见的天文历法交汇让人们对今秋气候走势格外关注。结合气象部门预测与历史规律分析,今年秋季我国部分地区确实存在干旱风险,但整体形势呈现“区域性明显、旱涝并存”的复杂特征。
![]()
一、农谚背后的科学逻辑与历史验证
“闰六月十四定秋旱”的说法源于古代农耕社会对天文气象的长期观察。闰月是阴阳历调和的产物,而闰六月在农历中本就罕见,据统计,21世纪仅出现4次(2006年、2017年、2025年、2036年)。气象学者研究发现,闰六月年份的副热带高压往往呈现异常——当闰六月十四(尤其是与立秋重合时)出现持续高温少雨,则秋季副高易持续偏强,导致华北大部、黄淮及长江中下游降水偏少。例如2017年闰六月十四后,河南、安徽等地遭遇持续干旱,秋粮减产约15%。
不过,农谚的地域局限性也需注意。中国气象局数据显示,此类规律在南方丘陵地带准确率不足50%,而在北方平原可达70%。这与不同地区气候系统响应机制差异有关。
![]()
二、2025年秋季干旱风险的多维度研判
从当前气象条件看,三大因素叠加值得警惕:
1. **海洋信号异常**:赤道中东太平洋已形成中等强度厄尔尼诺事件,通常会导致我国秋季“北旱南涝”。国家气候中心监测显示,今年西太平洋暖池温度较常年偏高1.5℃,有利于台风路径偏南,华北水汽输送可能受阻。
2. **大气环流配置**:8月上旬的500hPa高度场显示,东亚大槽位置偏东,西北太平洋副高较常年偏强10-15个经度,这种形势易导致长江以北地区出现“秋老虎”并抑制降水。
3. **土壤墒情基础**:农业农村部农情调度指出,河北南部、山东西部等地7月降水已偏少3-5成,部分农田20厘米土层相对湿度不足55%,若秋季持续少雨将形成“旱涝急转”灾害链。
但积极因素同样存在:今年青藏高原积雪偏多,可能通过热力作用削弱东亚冬季风,从而延缓华北干旱进程;此外,南海季风槽活跃度较高,或为华南、江南提供阶段性降水补偿。
![]()
三、重点区域防御建议与应对策略
针对高风险区,需采取分级防控措施:
- **黄淮海平原**:建议调整种植结构,优先种植耐旱作物如谷子、高粱;推广“小麦晚播技术”,利用9月可能出现的降水过程;水利部门应提前制定跨流域调水预案。
- **长江中下游**:警惕“旱涝急转”,洞庭湖、鄱阳湖区域需加强水库群联合调度,避免后期因突发性强降水导致溃坝风险。
- **西南地区**:发挥立体气候优势,发展“林-粮-药”复合种植模式,高山区域可抢种短生育期蔬菜弥补损失。
气象服务方面,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将启动“风云四号”干旱监测专项,每6小时更新土壤热异常信号;农业农村部已部署30万台智能灌溉设备优先支援豫皖苏交界地带。
四、气候变化背景下的长期趋势
回顾近三十年数据,我国秋季干旱频率上升12%,且呈现“范围扩大、持续时间延长”特征。这与全球变暖背景下的大气持水能力增加、降水时空分布更不均匀密切相关。中国农科院模拟预测显示,到2040年,传统农谚的准确率可能进一步下降20-30%,亟需构建“智能网格预报+作物模型”的新一代预警体系。
![]()
在这个特殊的闰六月十四与立秋相逢之日,我们既要重视古人的经验智慧,更要依靠现代科技的力量。正如国家气象中心首席预报员所言:“应对气候风险,需要将二十四节气物候观察与数值天气预报有机结合,才能为粮食安全筑牢防线。”今秋的干旱防控,正在考验着人类传统智慧与现代科学的协同能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