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顾征 顾蕴
历史上发生过的许多事,多已湮灭于无垠时空,能流传下来的可谓吉光片羽,辟疆园与“竹炉煮茶”便是其中之一。“辟疆园”是位于无锡老城厢欢喜巷的一座私园,为锡邑望族顾氏后裔顾康伯所建。明清时期,“惠山茶会”名声鹊起,“竹炉煮茶”更是知者甚众的一段佳话。今惠山二泉一侧的竹炉山房,相传就是当年的饮茶品茗处。“辟疆园”与“竹炉煮茶”二者之间本无瓜葛,却因缘际会地发生了联系。
![]()
辟疆园得名于东晋时期,是顾氏家族在苏州构筑的一座园林,据说园林美景还引来了王献之,曾名动一时。康熙九年(1670),藏书家顾宸在无锡西关也建了一座辟疆园,主要用于藏书,曾是文人墨客聚会交流之地,可惜后来毁于火灾。1927年,顾氏后人顾康伯,在无锡城中欢喜巷置地,三建辟疆园,意在怀念先祖顾贞观的竹炉煮茶和与纳兰性德的友情。
“辟疆园”与“竹炉煮茶”二者之间本无瓜葛,却因为一个人而发生了联系,此人就是顾贞观。顾贞观(1637-1714)是清代无锡籍著名词人,与陈维崧、朱彝尊并称明末清初“词家三绝”,又与纳兰性德、曹贞吉并称“京华三绝”。顾贞观是明末东林书院掌门人顾宪成的四世孙,康熙五年(1667)中举,长期任职秘书院掌管相国家乘典籍,与明珠之子纳兰性德交谊颇深,康熙二十三年(1685)致仕还家。
![]()
事情原委要明永乐初年说起,1403年,王绂离开惠山入仕朝廷文渊阁,诗僧性海亦转赴苏州虎丘,行前将竹炉赠予了无锡名医潘克诚,此后60余年竹炉一直由潘氏家族保存。明成化初年,诗人杨模曾向潘氏后人求让。成化十二年(1476),秦夔(1433-1496)为惠山寺作《访炉疏》,于杨氏处访得竹炉,将其归还惠山听松庵,又为竹茶炉的失而复得写了《听松庵复竹茶炉记》《复竹茶炉》而诗。明中期成化、弘治间,盛虞曾仿制二炉,一赠其伯盛颙,一赠吴宽(1435~1504)。此后文人仿制竹炉与竹炉诗卷,持续不断。
顾贞观返乡后,根据皇家图示仿制了两台竹茶炉,一台置于惠山听松庵,替代已损坏的旧炉;另一台带到京城送给了好友纳兰性德。然而,却意外地在纳兰性德处发现了散失已久的《竹炉煮茶图》长卷。顾贞观在长卷上增诗《竹炉新咏记》,并将其带回家乡无锡,交给惠山寺永久珍藏。顾贞观与纳兰性德的忘年之交在文献笔记中多有记述,“竹炉煮茶”也被不断赋予新义。竹炉年久损坏,在再制作过程中,逐渐演化出了多种炉型。1751年乾隆第一次下江南,在惠山寺品尝竹炉煮茶,对茶泉赞不绝口。乾隆意犹未尽,便将惠山寺的这只竹茶炉带回了京师,今存于故宫博物院中。竹茶炉分为上下两部分,上圆下方,上为炭炉,内以铜片、灰泥作壁,外包竹丝编织;下为方形火灶并开有长方形风口,其上垫铜制镂空方格炭承,边框以竹作架,并以宽细竹丝编织六角篾纹包裹。上方圆形铫座(竹炉上方置烧水器口)为铜制并铸有纹饰,圆、方炉上下均有红铜护圈,做工细巧精致。
![]()
![]()
民国时期建成的辟疆园,主人是顾氏后裔顾康伯。顾康伯出身于书香门第“虹桥湾顾氏”,曾留洋海外。在“洋务”大潮影响下,他转而经商,事业有成。1927年,顾康伯在欢喜巷置地建园,承袭“辟疆园”旧名;1928年又完成了《中国文化史》一书,在无锡近代文化史上留下两个深刻印记。
著名教育家唐文治为其撰写《顾辟疆园记》:“康伯绍承先志,构葺屋宇,一丘一壑,靡不殚心,于丁卯冬而落之。园中有土山三,有池二,有泉七。因地设施者,有听事三楹,便座二楹,亭四,轩一,榭一,而以五老峰、四洞、三桥错杂而引胜之。四泉池因四眢井而得名汇泉池。亦露三眢井,泉脉皆发於惠山二泉,而灌于井。其曰小平泉,曰辟疆泉,曰云液泉,曰小中泠,此附属于四泉池者也。曰朝阳泉,曰涵碧泉,曰慧川泉,此附属於汇泉池者也。所可异者。浚四眢井时,掘得龙泉古磁皿及韩瓶瓦罐等,都数十事。盖千百年之古物。发之於一日,而适归於好古家。物之显晦非偶然也。其听事则颜曰:辟疆小筑。其便座则颜曰:清友山房。其轩曰:碧梧。其榭曰:藕香。其亭曰:篌月,曰:留馨。此外又有方亭茅亭,洞曰鹤宾,曰石玲,曰归云,曰问渔桥,曰步鹤,曰三曲石梁。而梧桐枇杷,石榴。绿萼梅与夫桂兰芍药诸名卉,蓊繁葱茏,奇葩怒放,大可人意。”
![]()
顾康伯好友、江阴名士章钟祚也作有《辟疆园记》,曰:“予戚友顾子康伯,梁溪风雅士也,承泾阳先生(顾宪成)家学,性僻静,隐尘肆。酷嗜山水花木彝器书画,慕乃祖辟疆之为人,而因以剔废基,筑精舍,疏泉凿石,种竹养花,为娱老课孙计。而韵事之辏合者亦缘是,一显其奇焉。”“园修广三十弓,万象皆备,落成於丁卯(1927)之十月。邑中名流贺者毕至。商所以名之者,佥日仍辟疆之名宜。予因之有感焉。大凡天地问台馆之兴废,宝物之显晦,人群之聚散。往往皆不可知者也,乃有时。谓不可知,而废者忽兴,晦者忽显,散者忽聚,抑若有数存其间焉。则又安知今日之兴者显者聚者。不一瞬而又转为不可知之数耶。吾甚愿顾氏子若孙体祖宗经营缔造之艰,而世世永守之也。主人曰:善,请为我记之。”
辟疆园建成后,顾康伯还效仿先祖顾贞观,特制了两台竹茶炉。一台置于园内,竹炉煮茶,以文会友;另一台则赠给惠山忍草庵,置于贯华阁内。“竹炉煮茶”的典故,肇始于无锡惠山。据《无锡金匮县志》,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惠山寺僧人性海和尚命湖州竹工按照古法制做了一套竹茶炉,内里填土,炉心装铜栅,以松枝煮二泉水烹茶,滋味甘醇,专门款待文人雅士,是为文坛雅事。性海和尚还邀请著名画家王绂绘制了《竹炉煮茶图》,由著名文人王达记序作铭,成为史上著名的《竹炉图卷》,此后名流不断继作而成为珍贵的长卷。在文人墨客的推波助澜下,“竹炉煮茶”成为明清时期的文人聚会流行的一种形式。南宋杜耒《寒夜》诗曰:“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
辟疆园建成后,很快成为无锡城中的一个文化热地,园内常有宾朋欣然而至,诗词唱和。顾康伯的舅舅秦敦世,是“梁溪七子”之一,乃辟疆园常客。秦敦世对外甥弃学经商很不满意,但后来见其事业有成,便也不再有微词。顾康伯的姑妈叫顾采雅,嫁给了城中长大弄的杨味云。杨家是无锡望族,也是近代民族工业的开创者,杨宗濂、杨宗瀚开办了无锡的第一家工厂业勤纱厂。杨味云是杨宗济之子,做过晚清政府农工商部的主事,旋升员外郎兼公司注册局总办和商标局总办,他也是中国华北纺织业的开拓者。
顾杨二人都从事棉纺实业,也都很有文人情结。辟疆园建成后,杨味云不仅是这里的常客,还曾为辟疆园落成赋诗相赠。1923年,杨味云出资修缮了惠山忍草庵和贯华阁,顾康伯便将另一台竹炉赠与了贯华阁。1925年,忍草庵和贯华阁修缮竣工后,杨家特邀请当地著名画师吴观岱绘制了《贯华阁图》,还每年在贯华阁举办春秋两次祭祀活动,纪念顾贞观与纳兰性德。
![]()
顾康伯的侄儿顾毓琇,文理皆擅,1923年考取“庚款留学”赴美,留学麻省理工学院,1928年毕业,四年半时间本硕博学位都拿全,是该校毕业的第一位华人博士。顾毓琇回国后在多所高校执教,曾任教育部次长、中央大学校长,还创办了多所艺术院校,一生成就斐然。顾毓琇归来时,顾康伯曾在辟疆园为顾毓琇举办了一场隆重的接风宴,杨味云、秦敦世等顾家世交好友均到场祝贺。著名教育家唐文治也是辟疆园的常客,还曾与主人一期讨论过辟疆园的扩建(扩展至金匮山),唐文治亲笔起草了一份《无锡辟疆园移置金匮山记》递交给政府,后因时局动荡而未果。
笔者小时候家住欢喜巷,对门就是辟疆园,所以常去玩耍。园子的景致至今仍记忆清晰:园里绿意葱茏,有数座假山,内有山洞,曲径通幽;园内流水环绕,涌泉汩汩,红鱼游曳,美不胜收,我们都习惯叫它“小寄畅园”。上世纪五十年代初,辟疆园仍然一切完好,只不过屋主人换成了一位五十多岁的南下干部,还带着一个说山东话的小女孩。两名佩枪的警卫则住在假山上的亭子里。园门仍然开放,我们这些孩子仍然可以去爬假山,钻山洞,捉蛐蛐,俯看池塘涌泉跃出水面,红鱼在水中嬉戏游动。我喜欢拿了食物在三曲石桥的铁栏杆边喂鱼,有时甚至忘了回家吃饭。
![]()
1958年“大跃进”,全民大炼钢铁,辟疆园中也建起了一座炼铁炉,整天烟火弥漫。池内的泉水被水泵抽干,谁知第二天就又溢满水塘,生命力可谓顽强。但终于抵不过人力,辟疆园最后还是被填埋、压实、铺平。院子里原先是花园的地方,也建起了密密匝匝的民房,用以安置因中山路(此前名“中山河”即原“城中直河”)的搬迁户。美丽的辟疆园连同活鱼活泉、树木花草,就这样全都消失了。
辟疆园今已不存,“竹炉煮茶”也渐行渐远,但作为历史上的文化印记,不应被今人所淡忘。
备注:本文首图并非辟疆园原图,仅作示意。
作者简介
顾征,无锡顾氏后人,退休工程师,地方文史爱好者,现居扬州。顾蕴……(或请留言告知详情)
关于江南文化播报
江南文化播报是一个关注江南,讲述江南,播报江南的公众号,文章部分来自江南文化研究会主办的《江南文化》杂志。欢迎广大作者惠赐大作,以文会友,欢迎关注传播。投稿信箱:jiangnanwenhua001@163.com
点击公众号名片关注我们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