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经典诗词,讲历史故事,北窗读诗欢迎您的光临。
![]()
下马柳阴下,独上堤上行。
故人千万里,新蝉三两声。
城中曲江水,江上江陵城。
两地新秋思,应同此日情。——唐 白居易《立秋日曲江忆元九》
简译:
立秋节这天,白居易曲江独游,在柳阴下下了马,独自行走在江堤上,耳边只有新蝉的啼鸣,相知相契的挚友却远在千里之外。
一个在京城的曲江之畔踽踽独行,一个在长江之畔的江陵府,虽然人分两地,但在秋天到来的时候,对彼此的思念却是相同的。
赏析:
“同心一人去,坐觉长安空”,元和元年九月,秋雨淅沥,槿花飘零,送别元稹,白居易深感落寞,偌大的长安城都空荡荡的。
这年,元稹与白居易同科登第,被授予中书舍人,其才能得到唐宪宗青睐,可不久就因为锋芒太露,触犯权贵,被贬为河南尉。
彼时,白居易与元稹已相识三年有余,二人志趣相投,一同登科,一同署官,在加上相同的文学理念,故结为惺惺相惜的挚交。
“花下鞍马游,雪中杯酒欢。衡门相逢迎,不具带与冠。春风日高睡,秋月夜深看”,那一段彼此相伴的时光,是如此的美好。
“所合在方寸,心源无异端”,往后的日子,仕宦飘零,聚少离多,作为知心朋友,书信往来,彼此慰勉,其情意更深从前。
四年后,元稹再次遭贬,起因是回京途中遭宦官仇士良等人殴打,被唐宪宗以“轻树威,失宪臣体”为由贬为江陵府士曹参军。
相比元稹所处的人生低谷,白居易这个时期的仕途比较顺利,作《立秋日曲江忆元九》时,他在左拾遗任上,深得唐宪宗信赖。
元稹困顿江陵,白居易置身京城,立秋时节,曲江独游,孤单寂寞冷,白居易十分想念远在千里之外的元稹,所以写下这首诗。
白居易这首诗直抒胸臆,语言简洁明快,全诗情景交融,通过对比衬托的写法,写出了立秋日曲江独游对友人的深刻思念之情。
![]()
露簟荻竹清,风扇蒲葵轻。
一与故人别,再见新蝉鸣。
是夕凉飚起,闲境入幽情。
回灯见栖鹤,隔竹闻吹笙。
夜茶一两杓,秋吟三数声。
所思渺千里,云外长洲城。——唐 刘禹锡《立秋夕有怀梦得》
简译:
铺着荻竹编制的凉席,感到格外的清爽,蒲葵扇轻轻摇动,送来习习微风,与故人分别后,又听到新蝉的鸣叫。
立秋夜,凉风起,如此闲适的环境,引发了我幽远的情思,移灯时看到栖息的鹤鸟,隔着竹林传来悠扬的笙声。
夜深了,喝上一两勺清茶,吟咏数句独属于秋天的诗,我思念的人远在千里之外,也就是那白云之外的长洲城。
赏析:
这是唐文宗太和三年的立秋夜,彼时,白居易因病辞去了河南尹的职务,出任太子宾客,分司东都,比较悠闲。
就在两年前,主客郎中刘禹锡再遭外放出任苏州刺史,一个在长洲(苏州),一个在洛阳,两个好友相隔千里。
“诗成遣谁和,还是寄苏州”,白居易每有诗成,总是先寄给刘禹锡,刘禹锡也将白居易比作萱草,见之忘忧。
如果说元稹是白居易青年时的知己,刘禹锡则是他晚年的挚交,他们有相似的人生际遇,不相上下的文学才华。
宝历二年,54岁的刘禹锡与白居易在扬州邂逅,而后结伴同游,直到春节才回到洛阳,开启了近二十年的友谊。
节气最是应景,刚进立秋,天气立马转凉,躺在凉席上,摇着蒲扇,这个夜晚清凉又舒爽,白居易感到很惬意。
夜深了,万籁俱寂,不知谁在竹林外鸣笙,不由得引起了诗人的幽情,饮几口香茗,写几行诗句,仍意犹未尽。
酒逢知己饮,诗向会人吟。彼时他很是想念远在苏州的刘禹锡,可是,远隔千里,白云悠悠,别时容易见时难。
秋夜清幽,思念悠长,白居易这首诗,以白描的手法写出了他对远方友人深切的思念之情,读来令人心生安暖。
参考文献:
《乐天乐府》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