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按:今年春天,一则探房视频在网络上爆火:出身名校、月入2万的香港记者,却居住在只有5平米的劏房中。这则视频的主人公,或许大家会对她的名字感到眼熟,正是趁早的撰稿作者、也是趁早《心想事成的女孩》栏目的见证人可可。
可可出生在河北的一个小县城,高中进入了以教学风格严格著名的衡水一中,大学考入名校,毕业之后独自前往澳洲打工,27岁前往香港求学……大家被房子吸引而来,却被她的追梦故事和眼中的光芒打动。
“有些地方不是你的肉身先抵达的,是你的精神先抵达的。”✨
《心想事成的女孩》栏目第五期,我们邀请可可@陈可Caroline和我们分享了她的故事。
“小镇女孩”孤身闯世界。
在可可的童年时期,电视中最流行的剧集是琼瑶剧、武侠剧,国内外的文化交流新鲜而蓬勃,世界如此广阔,每个人都有一席之地。
在那个选秀节目尤其是草根选秀节目盛行的时代,充满了梦幻和浪漫的情怀。为热爱和使命而活,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
那时,年仅10岁的可可就在想:自己热爱的事情是什么呢?
可可出生于河北省的一个小县城,与电视中不同,周围人的生活轨迹大致遵循着相似的模版,但这样的模版并不是她想要的。
可可喜欢唱歌、跳舞、表演、讲故事,而且从小就展现出与众不同的演讲天赋,给她任何一个话题,她都能即兴讲出一段观点或编出一个故事,参加演讲比赛总能获奖。
可可还喜欢读书。一次演讲比赛的冠军奖品是一套图书,包含二三十本精装的世界名著和人物传记,她兴高采烈地抱回家中,视若珍宝。
她想要的答案,在书中,在电视里。
为了不错过那些谈话类节目,可可甚至背下了当时的电视节目时刻表。在县城小小的图书馆里有一排书架摆满了人物传记,可可几乎全部读过。
![]()
· 小时候,可可最喜欢的是一档叫做《杨澜访谈录》的谈话节目;长大之后,可可作为一名记者专访了杨澜老师
年少的她并不认识那些人,不是为她们的“名气”而去阅读,而是好奇为什么他们的名字会出现在书架上和节目中,他们的身上究竟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经历了什么,怎样做出了自己人生的选择。
那时候的可可就知道,世界上有很多人,在过着完全不同、但都非常精彩的人生。
可可还发现,原来世界上有一种职业,就是和人聊天、表达,通过对话和写作与人产生连接。
在以“梦想”为主题的作文中,可可写下,她的梦想就是成为一个媒体人。
![]()
当一个人明确地知道想要做的事情是什么的时候,一同浮现的,还有你与它之间的距离。
可可很清楚,此时的所在绝不是未来的展开之处。而她环顾四周,却无人能将她托举,通往梦想的路只能自己走出来。
那个时候的可可,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长大。完成更好的教育,才能将她送入一个距离梦想更近的地方。
于是,她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衡水一中,这座以严格要求而闻名的高中。也是在这里,可可见到了很多有学习天赋的同学,她也意识到自己并不是一个天生擅长应对考试的人,只能更加严格要求自己,为了节省时间,有的时候甚至会穿着校服睡觉。
她只有跑得更快一些,更努力一些。高中三年,她的身上一直紧紧地绷着一根弦。
![]()
· 可可的改错本
在高考倒计时100天的时候,学校发了一个日程本,在那个本子上,可可每天都记录和复盘自己的感受。
“这样你永远都知道自己在哪个阶段,也就不容易分心。”这样每天记录和复盘的习惯,可可一直沿用到了现在。
“终点决定了你的起点。”
高三毕业,可可考入了华中科技大学的新闻学专业。那年暑假,对于很多毕业生来说,可能是一个全然放松无忧无虑的暑假,但对于可可来说,那个暑假显得太漫长了——
对于未来,她已经迫不及待了。
与此同时,她还有两个苦恼。
一个是她的“外形”。刚上大学时的可可留着短发、戴着一副黑框眼镜,绝对算不上胖,但却会因为对容貌的自卑而不敢面对镜头。
另一个是她对互联网的陌生。
迎新的时候,一位学长拿着二维码来请大家“扫码”“关注公众号”,但可可完全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2014年,智能手机已经开始流行,但可可的手里,只有一部只能打电话和发短信的手机。
“扫码”“网络购票”“微博”“公众号”这些如今看来已经是理所应当的事情,对当时的可可来说全然陌生。网络时代已经到来,她还站在门外。
一切都跌跌撞撞,可可只能摸索着与这个世界交手。
![]()
2016年,大二的可可前往湖南卫视实习,在这里,可可见到了各个国家最为先锋和流行的内容创作。同事、前辈们聊天时对国内外的行业讯息和趋势如数家珍,但对于可可来说,却如此陌生。
她意识到,如果毕业之后就进入这样一个成熟的职场环境,以她现在的眼界积累,久而久之很可能会在模具中被固化,成为一颗被职场塑造的螺丝钉。
创作不是无水之源,仅仅会说英语是不够的。这世界上的人是怎么吃饭的、怎么上班的、怎么乘坐交通工具、一天是怎样度过的,这些生活的细节,才能让内容变得丰满。
可可将自己抛入了一张新的地图,但上面还有大量未知和空白想要去探索和填满。
“我的世界观还有一块没有被补上。”
可可想要看世界的心达到了顶峰。
实习结束的时候,面对编导的挽留和转正的邀请,可可说出了一个十分“任性”的回答:
“我想要回炉重造。”
![]()
如果当时的她在毕业之后就选择接受这份工作,可能早已经拥有一份稳定且可观的收入,走上一条不同但或许轻松的道路。
但遗憾从来只在旁观人的口中,此时回想起来,对于这些选择,可可从不觉得可惜。
因为在每一选择之前,她早已经无数次问过自己,反复得出的那个答案,就是那个心中最想要的答案。
“每一段经历的功能是让你对这件事情有自己的经验,去做出自己的选择。这一点是他人永远不可替代的。”
人不止活在一个时间点,人生是很长的一条线。
与世界交手。
想要出国留学的可可,面对的首要难题就是经济预算的不足,当时无论是她自己还是年收入4万的家庭,都没有能力支持她前往国外留学。
从一位同学那里,可可了解到了WHV(working holiday visa,澳洲工作假期签证)能满足她出国看世界的愿望,对经济水平的要求也她的能力范围之内,学历、英文水平等条件她也一应满足,于是顺利地申请了下来。
她能去国外看更大的世界了!
但在澳洲的这一年,可可依旧要面对严苛的“生存难题”,一天里最多要打三份工,住在“阳台房”。
可可一边在中餐馆打工,一边观察着国外的生活方式,其中不乏有“五位一起吃饭的外国客人点了五份宫保鸡丁”“吃火锅要么不点锅底、要么只点锅底”这样的文化差异趣事,也听他们聊着和国内人相似的生活和烦恼。
这些生活在不同国家的人之间的相同与不同,每天都在打开着可可的思维。
![]()
可可还见到了很多来自不同国家的女孩,这段经历也让她对于“外貌”这件事有了很大的改观。
“当对‘美’的衡量被摊开在一个自由的、多维的尺度中,你就会知道,世界上有非常多外貌特征迥异的人,这只是人的特征而已。
厚嘴唇也很漂亮,褐色的皮肤也很漂亮,有小雀斑也很漂亮,你只要把自己的美绽放出来就可以了。”
工作之余,可可也有很多时间去思考未来的路,即使在异国他乡生存下来就已经让她筋疲力尽,她对媒体的兴趣还是没有改变。
“衡量你是不是真的喜欢一个事情,就是要看你在很困难的时候想的是什么。”
在现实的经济困难之前,有的人会选择更容易赚钱的行业去“生存”,而改变选择;但可可无法忽视喜欢的事情带来的强烈感召,在她的心中,是没有其他的路的。
纵然“生存”已然艰难,可可从未放弃自己的“发展”。
![]()
2019年,可可回国,就在她满怀期待地准备大展身手的时候,迎接她的不是扶摇直上的清风,而是命运的暂停键——疫情爆发,她的未来也变得缓慢甚至停滞了。
在那几年,可可只能尽她所能地去接近自己的专业梦想,先后在《杨澜访谈录》节目实习、来到趁早工作,采访、写稿,可可能感受到自己正在吃力地走在一个上坡上,她知道,这正是专业上不断精进的信号。
“你写了多少字,采访过多少人,是能够在你的功底上面直接看得见的,你自己的感受也一定会反馈给你。”
与此同时,可可想要从事媒体行业的愿望没有改变,留学看世界的心也没有改变。
只要认准了一件事情,可可就不会轻易放弃。
在人生的尺度上,27岁算不上大龄,但对于留学这件事来说,27岁也绝对算不上年轻。
要放下过往的工作经历,要面对再次毕业后环境的变化,与同龄人之间的节奏断档,在这期间又会错过多少职业的机会——这个决定背后有太多未知,很少有人愿意为此冒险。
但对于可可来说,这个未来才是她已知的。
如果属于她的潮汐就是逆流,她将会逆流而上。
![]()
终于,当她又一次申请到了香港浸会大学的传媒专业,专业与经济条件都能满足她的发展期待,理想与现实交汇,顺着生命的潮水,又一次,可可孤身出发了。
也是从这一年开始,可可明确地感知到,她的人生开始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了。
可可的“香港5平米”。
今年春天,一则博主的“香港5平米劏房”探房视频在网络上爆火,而这个房间的主人正是可可。
5平米的房间有多大呢?
一张普通的1.8m×2m双人床的面积是3.6㎡,这张床旁边再摆上一个床头柜(约1.4㎡)构成的空间差不多就是5㎡的大小了。
而且这栋楼是没有电梯的,可可每天出门都要在几乎可以算得上是原地转圈的楼梯里步行上下9层楼。
![]()
· 可可在香港的家
但对于可可来说,一个房子的重要之处,不是大小,而是一个能够完全“自己说了算”的空间。
在寸土寸金的香港,“拥有一个自己的空间”和“拥有充足的阳光”对于来这里打拼的人来说是极为奢侈的事。而这两个条件,这个小小的房间恰好都做到了,她还能在其中工作、学习、健身。
可可从来都知道,什么是世界的噪音,什么是自己想要的珍贵。
![]()
在这个转身都有些局促的房间里,探房博主和可可只能坐在床上聊天,他问可可:你是名校专业,又是记者,职业光鲜亮丽,但是住在这样一个房子里,会不会落差很大?
可可回答道:不会。
“因为我一直在做的都是我喜欢的事情,从头到尾都没有变过。”
可可自己的自媒体账号也因此迎来了爆发式增长,从几百粉丝,现在已经超过了20w。
大家因这个5平米的房子吸引而来,却被可可的真诚打动,喜欢上了这个自信明亮、眼里有光的女孩。
在这个5平米的家中,可可将自己的生活经营得精彩可爱。但她也在寻找新的房子,她知道她不会永远生活在这里,她不断地更新自己的小环境,更新着她的大地图。
“换环境不是简单地买个车票。你要融入,在这里生存,一定要付出很多(才能改变),都要经历辛苦的阶段。但是我选择接受,因为我喜欢。”
每一次小环境的变化,都来之不易。
为此,她每一步都走得竭力。
为此,她甘之如饴。
![]()
从河北的一个小县城到衡水一中,武汉求学,澳洲打工,工作之后再次前往香港求学,住在5平米的房间里,这个女孩身上有比同龄人丰富得多也曲折得多的经历,但比这些标签更耀眼的,是她自己。
阅读人物传记的时候,可可常常会留意到主人公的个人动因。一个人的故事有魅力与否,就在于她的个人动机是否清晰强烈。
“有的人因为机遇得到了成就,但后来又会迅速迷失,因为这并不是因为他自主的选择的结果,当下一次选择权再次交到他的手上时,他是无法再次做出这个决定的。这个时候,旁人会觉得他‘跌下神坛’,实际上,他只是那个他,只是环境变了而已。”
在可可的身上,有一种始终向上的力量。
“如果说一个人经历了很多事情,但是她没有力量的话,她可能就在这个世界隐身了,这样的事情是每天都在发生的。所以如果说你想要把人生继续下去,把它当成一个有趣的旅程体验,那就一定要把任何事情都当成是一种经历。
当你把它看成是经历的时候,你会超然很多事情,这就是经历赋予你的。”
![]()
独自在香港求学时,最严重的一场生病,可可连烧五天,但她都未向家人提起。
“你只能熬过去。”
每当面对生存的拷问时,可可都是这样,咬咬牙,熬过去。
可可从小就知道,家庭并没有将她托举起来的能力,她的身后无人依靠,只能靠自己。
“我曾经也会觉得很难,包括要自己面对生存的很多事情。但是如果你这样想的话,还是找不到一个自己的出路。
如果你还是在寄希望于别人,假设说家庭再好一点,假设伴侣再有钱一点,假设再幸运一点,假设这一堆,你才可以过上你想要的生活,想的全都是一些假设有了其他条件你才会愿意去做的事情。
但是根本不存在这种假设。
如果你不去做这件事情的话,那么没有人会这么做。
你要为自己的人生开疆拓土。”
给予自己力量,是一种选择。
现在,每天都有几十万人在可可的自媒体账号上期待她的更新,也诉说着自己的困惑。
在账号里,可可主要会分享两种内容。
一种,是她的生活vlog。
这是她找到的自媒体更新的“最小可行性”,工作和生活的时候随手记录、拍摄素材,就能保证稳定的更新。
另一类,是她的观点talk。
很多人因5平米的房子被吸引而来,被可可本人的魅力留下,正是因为喜欢她的观察和表达。
![]()
今年过生日的时候,一位朋友对可可说:我觉得你不应该只分享别人的故事,最有价值的是你自己的故事。
可可面露难色:我是谁?我又凭什么来讲自己呢?我又不是博主,我又没有流量,谁会看呢?
朋友真诚地回答:我会看啊!
可可感激于朋友的“偏爱”,也将这件事情记在了心里。
在这个时代,要表达、要做媒体的话,自媒体也是一件无法绕开的事情,可可将它视为一个自己要在专业领域上提升的范畴——一张新展开的地图。
有一天回家,可可背着行李还要爬9楼,上楼的时候遇到了一位老太太,问她:你家里有没有人下来帮帮你呀?女仔(女孩子)不要太辛苦自己,要学会心疼自己。
可可与老太太聊完,突然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宝贵且真实的瞬间,她就拿出手机记录下了这件事情,一边说一边上楼。
到了9楼之后,可可对着屏幕说:
“你看,9楼到了。9楼总会到的,事情总会解决的。
也许你不需要爬9楼,也许你住在很好的房子里,也许你也有自己的人生难题,但是没有关系,一切都会过去的,一切都会解决的。”
这个小故事发布之后,得到了很多人的回应。可可的思路一下子打开了,她可以分享更多真实的想法。
爬楼梯这件事情也正像可可的生活本身。
刚搬来的时候,可可每次上到四楼就已经累得大喘气,要停下来歇一会儿,现在已经可以一口气登上9楼。
她从不因为辛苦而自怜,如果终点在9楼,那就去9楼,
“如果终点在那里,你总会爬上去的。”
![]()
对于那些觉得“难”的事情,可可反而会将它当作一件“好事”。
“这说明你受力了,你在一件值得做的事情里,才会觉得难。
你要给予自己力量,这是一种选择。因为给予自己力量,会让你的状态更好一点,下一次,你就会给予自己更多力量。”
分享自己,意味着要以自己为样本,要克服很多对自己的审视。
今年勇敢地迈出这一步,对于可可来说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大多数人都是因为可可和大博主合作的视频爆火而认识她,却不知道在此之前,可可就已经在自己的账号里分享过自己的小房子和在香港的生活感悟。正因为如此,才能被其他博主看到,才有了后来的合作。
自己先发出声音,世界才能回应。
![]()
自媒体这件事情,即使有再大的团队,也没有人能替你做。所有镜头前自然的状态,都来自于千百次的练习。
可可还记得在一则vlog里面,有人评价说:这个人一直在捋头发,看得出来还是不自信。
但实际情况是,那则视频拍摄的时候已经是深夜,可可独自在深圳一个陌生的口岸,前前后后都是乘客,人潮拥挤,可可只能一次次地拨开被汗水打湿的头发,硬着头皮录下了这段素材。
生活里总有很多狼狈的时候,但即便是这样,可可还是决定,“先做再说。”
视频先发再说,自媒体先练再说。可可把它当作是一个练习场。
反复地练习,才能擅长一件事。每一次练习,她都更好一点。
“今年不管是博主跟我的合作拍摄也好,还是有一些采访也好,我一以贯之的态度就是认真地去对待。我无法控制它的结果,但是我认真对待过程。
至于有没有人喜欢,有没有人讨厌,它不在我的可控范围,我只能把我自己呈现好。”
“爆火”之后,和关注度一起迅速涌来的是潮水一样的评价。有同样在打拼的人产生共鸣,也有人觉得这样辛苦的生活“不值得”。
和一个人运营起自媒体更新这份“新工作”本身的手忙脚乱相比,对于这些评价,可可的状态显得游刃有余。
“好的评论、坏的评论都是一样的评论,它只是代表你被看见了。而在这个时代被看见这件事情是非常奢侈的,他愿意看你已经是一种很大的幸运了。
我觉得这些事情都是今年发生在我身上的的一些新的幸运的事情,所以我得好好地认真地对待,做好我自己就可以了。”
![]()
今年7月,可可作为趁早自媒体创业实战课的嘉宾和大家分享她的故事与自媒体成长之路。这是她大学毕业之后第一次走上演讲台。
她惊讶地发现,自己没有想象中紧张,
“说明我这些年没有懈怠。”
人前的可可从容自信,但在内心深处,可可自己知道,那根绷紧的弦从未放松。她不知前方还有怎样的风险,乐观却也保持警惕。
这几年,“松弛”成为一种流行的人生状态,哪怕拼尽全力也要在镜头前显得云淡风轻。
但可可会将她的真实经历摊开在人前,那里写着她来时路的笨拙和窘迫。
那又有什么关系呢?
连大声说出自己的梦想都需要勇气的时代,追逐梦想更成了一种珍贵的品质。
人人都有梦想,梦想与现实之间也总有差距,有的人会将这种差距看作无法跨越的沟壑,而有的人会将其视为必经之路而已。可可显然是后者。
嘲笑梦想的人尽管嘲笑,而追逐梦想的人会实现梦想。
哪怕是跌跌撞撞,摸索着与这个世界交手,哪怕是身后无人,她会一次次托举自己。
演讲结束之后,有很多现场的同学与可可分享了她们的感动和共鸣。可可小的时候在电视机前感受到的能量传递在此刻复现,但这一次,她是在台上传递能量的人。
![]()
![]()
· 演讲结束后,现场的趁早星人们发来的反馈
“人与人之间能量的交换,它一定存在。”
“这就是我小时候最想做的事情:鼓舞人,给自己力量,也给别人力量,不间断地去做自己想做的事,不断地研究怎么给自己力量。
我研究出来的这些东西可能能够给跟我同样处境的人一些启示。她们可能之前没有看过我的视频,但是听完这个演讲之后,对我说可可你今天的分享收获特别多,可可你就是我未来想成为的样子,今天最大的收获就是能听到你的演讲,备受鼓舞,为你骄傲。
也有很多人在微博上@我,她们有比我年龄大的姐姐,有河北老乡,还有在华师上学的新生。
我并不知道她们经历了什么,但是我想讲的东西,我想传达的东西,已经传达到他们心里了:
不管你想做什么,你可以去做,哪怕是微小的,你可以去做一做。
(我想传达的)就是这个力量。”
![]()
微博 / 小红书 / 视频号 @陈可Caroline
End.
<心想事成的女孩>
真实趁早星人访谈直播栏目
那些心怀梦想、把事做成的女孩们
往期嘉宾:
第1期 · 小鱼
第2期 · 妮妮
第3期 · 妍妍
第4期 · Alex大表哥
下期嘉宾预告:@趁早罗大喇叭
她的故事,欢迎阅读:
每月最后一个周五晚7点,我们直播间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