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序言
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二十周年之际,当“美丽中国”宏伟蓝图迎来全面建设的新起点,我们放眼中国大地——这里不断生长着关乎“美丽中国”建设的宏大叙事。参与这场叙事的,无论是多年扎根乡土的个体、活跃于城市的社群组织,还是富有创新理念的社会企业、具有前瞻视野的政府机构;无论是各个领域的专业力量,还是耕耘在各行各业的一线工作者,他们的真实行动,和这片土地的脉搏一起,涌动着的力量,让我们看到“美丽中国”从来不只是政策的蓝图,更是亿万个体用双脚丈量、用双手创造、用心灵感知的生动实践。
“大地之歌·2025美丽中国纪事”系列展览,正是这场伟大实践的集体回声与未来邀约。这不仅是一场展览,更是在“两山”理念二十周年的历史坐标上,对“美丽中国”建设恢弘进程的一次深刻回望与前瞻共创。展览将以“星群式”的形式,在不同地点、不同时间、不同层面联动举办,交相辉映,互联共生,通过艺术视角,呈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多维叙事。
中国美术学院美丽中国研究院经过四年多积累的探索路径和研究成果,构成了一张持续生长的“波纹地图”,我们将这些梳理沉淀分置在四个展区,包括北京国际俱乐部的“美丽中国年度报告”展区、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的“美丽中国学习中心”展区、自然资源部宣传教育中心的“美丽中国流动展席”展区,以及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的“美丽中国艺术行动”展区。四大展区互补成全景图谱,回应生态文明建设的复杂性与系统性,体现个体、社区、地方、全国、现实与未来的层层联动。
广西师大出版社·新民说的《中文打字机》《饮食与中国文化》《手艺之道》《压舱石》《大均衡》《陌生的熟人》《治城》《口述历史在中国(第三辑)》《中国历史的空间结构》《大美汉字》《茶之路》《敦煌:众人受到召唤》《珞珈筑记》亦有参展。
![]()
![]()
![]()
![]()
![]()
作为本次系列展览的主展区,其叙事核心深深植根于两个意象——“声波”与“涟漪”。我们以“声波”为隐喻,将来自神州大地的“美丽中国”艺术实践案例与面向未来的智慧提案之声,在此汇聚、叠加、回旋,最终形成强大的共鸣,向更广阔的时空传播。这些实践者案例构建起一个可感知、可触碰、可记录的现实。
与此同时,“涟漪”则象征着实践力量由内而外、层层递进的深远影响。从个体的生命体验出发,激荡起社区共创的浪花,扩展为区域协同的波澜,最终汇入全球生态文明共享的浩瀚海洋。这一意象完美诠释了艺术创新与社会实践互动所激发的多层次、立体化的感知网络。
展区以“年度报告”的形式,系统呈现中国美术学院美丽中国研究院自2021年成立以来围绕“美丽中国”战略开展的艺术实践探索和案例研究。展览的核心内容——“美丽中国艺术实践案例文献库”,精选全国百余个前沿案例,涵盖“自然守护”“生态建设”“民生普惠”“育见未来”“城市进化”“文旅融合”“乡土共筑”“文化激活”“在地发声”“文艺扎根”十个关键议题,全面展现艺术在社会与生态治理中的创新作用。同时,“美丽中国未来提案”汇聚各地跨领域构想,探索面向未来的可持续路径;“美丽中国书展”联合21家出版社与文化机构,以“生态、足迹、回望、远见、家乡、美育、赓续”为线索,通过广义书写呈现当代中国的文化记忆与在地智慧。
展览同步推出“美丽中国感知地图”,通过数字交互方式展示生态文明协作系统,连接地方诉求与社会实践,使“需求—提案—回应—共建”的机制可视化、网络化,进一步推动知识流动与制度创新。四年来的文献成果也将在此次展览中集中呈现,打造综合知识平台,并展现其作为行动中枢与协作网络的功能。
![]()
![]()
![]()
![]()
“美丽中国学习中心”由中国美术学院美丽中国研究院与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联合设立,是全国首个集中展示与美丽中国建设相关的文化和旅游案例的教育平台。中心自2023年起面向全国文旅系统干部开放,累计接待超过三万名学员与近七百名国际官员,已成为生态文明教育与国际传播的重要平台。该合作模式在文化和旅游部系统内被推广为高校共建示范,构建起展示、教学与交流相结合的常设机制。
2025年展览全面更新,聚焦艺术介入生态与社会议题的最新实践,涵盖生态修复、文化振兴、社区建设等多个维度,呈现艺术在公共事务中的参与路径与实际成效。同步升级的“案例文献库”系统归档相关知识与成果,并新增“图书角”与“百课”教学模块,强化展览的学习属性,拓展学习中心在生态文明传播体系中的平台功能。同时,线上互动平台“美丽中国·感知地图”实现迭代升级,以开放式地图接口连接地方需求与社会实践力量,打造集空间感知、提案协作与知识沉淀于一体的协作系统。
![]()
![]()
![]()
展区以“山、水、林、田、湖、草、沙”七大生态单元为叙事框架,系统呈现全国典型生态文明建设案例。展览聚焦“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发展进程,通过多媒体形式梳理其从提出到落地、从地方探索到国家政策的演进路径。
展览内容涵盖生态修复、物种保护、可持续农业、城乡共生、文化赋能、废弃资源再生、湿地治理、滨海生态、社区参与、零废弃实践等多个维度,选取来自高原湿地、海岛渔村、矿区边陲与都市社区的案例,构建出多尺度、多场景的生态文明图景,展现“两山”理念在不同地理与社会语境下的实践路径与机制创新。
展览特别强调艺术在生态建设中的独特作用,不仅作为生态知识的感性载体,也在城乡治理与文化活化中提供方法支持。通过低碳、模块化、可移动的展陈方式,打造一个跨领域、跨地域、跨人群的传播平台,推动生态理念从专业话语向公众共识的转化。
![]()
![]()
![]()
展区以“档案”的方式讲述行动的过程,系统回顾并展示中国美术学院美丽中国研究院自成立以来的核心实践、研究机制与在地网络。展览聚焦两个主线板块:一是围绕“美丽中国工作流”展开的机制图解,呈现理念生成、案例搜集、访谈编辑、传播转化等知识生产流程;二是基于这一机制沉淀的内容成果,包括从2022年-2025年的案例档案集中呈现。
展览还特别聚焦于“两山”理念在艺术实践中的转化路径,设置有专门单元收录来自实践者的一手访谈资料与关键影像案例,以口述记录和视觉文献的方式再现行动现场、方法策略与社会影响。此外,展览也集中梳理了研究院构建的“智库协作网络”,从政策研究、学术支持到社会组织合作,展现出一个多元参与、共同推动的“美丽中国”行动架构。
![]()
往期展览回顾
“大地之歌·2025美丽中国纪事”系列展览
指导单位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浙江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
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
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
自然资源部宣传教育中心
中国美术学院
联合主办
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美丽中国研究中心
中国轻工企业投资发展协会
中国美术学院美丽中国研究院
中国美术学院风景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协办单位
北京国际俱乐部
- End -
![]()
成为更好的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