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11月10日上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十次缔约方大会(COP30)中国角首场边会“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实践”在巴西贝伦举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执行秘书西蒙·斯蒂尔、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英格·安德森、联合国秘书长气候行动和公正转型特别顾问塞尔温·哈特等出席中国角首场边会。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在边会上向国际社会全面介绍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成果与全球气候治理贡献。
黄润秋在致辞中强调,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趋势,建设美丽家园是人类的共同梦想。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政府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前所未有的高度,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生态奇迹和绿色发展奇迹,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
绿色发展迈出坚实步伐,能源转型全球领先
黄润秋表示,中国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扎实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清洁发电体系和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
今年3月,我们将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纳入碳市场管理,扩围后的碳市场覆盖了60%以上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中国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生物质发电装机均位居世界首位,全社会每消费3度电,其中有1度就是绿电。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10年全球第一,高质量发展的“含绿量”持续提升。
环境治理成效显著,生态保护系统性增强
在污染防治方面,中国坚持精准、科学、依法治污,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环境质量改善成效显著。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从2015年的46微克/立方米降至2024年的29.3微克/立方米,成为全球大气质量改善速度最快的国家。全国地表水优良水质断面比例达到90.4%,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地级及以上城市黑臭水体基本消除。公众生态环境满意度连续4年超过90%,人民群众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
在生态保护修复方面,中国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强化生态保护修复外部监管、统一监管,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持续提升。发布《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23—2030年)》,90%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和74%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群得到有效保护。本世纪以来全球新增绿化面积约1/4来自中国,是森林资源增长最多最快和人工造林面积最大的国家,在世界上率先实现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面积“双减少”,持续筑牢固碳增汇根基。
深度参与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与方案
黄润秋强调,中国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度参与全球环境与气候治理,成为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坚定行动派、重要贡献者。推动《巴黎协定》达成、签署、生效和实施。
作为主席国,中国成功举办《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推动达成历史性“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深入推进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和绿色“一带一路”建设,支持发展中国家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为全球环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应对气候危机,中国行动坚定不移
面对全球气候危机,黄润秋重申,中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不会放缓,促进国际合作的努力不会减弱,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不会停歇。今年10月,中共二十届四中全会召开,对“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美丽中国”作出系统部署,再次向世界宣示了中国坚定走绿色发展之路的信心决心。
黄润秋表示,未来,中国将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力度、更实举措谋划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持续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推动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全球治理倡议,努力为应对气候变化和全球环境治理作出新的贡献。
时值《巴黎协定》达成十周年,黄润秋呼吁国际社会共同维护多边主义,积极向国际社会发出坚持《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巴黎协定》不动摇、全球绿色低碳转型大势不可逆转的积极信号,推动制定和实施国家自主贡献。中方愿与国际社会一道,携手共同推动COP30取得成功,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共建清洁、美丽、可持续的世界。
新京报零碳研究院研究员 陶野 编辑 王进雨 校对 贾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