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纳米塑料、有机染料和无机颗粒等新兴污染物激增,传统水净化技术面临严峻挑战。当前研究聚焦于一维和二维纳米材料,但蚕丝、纤维素纳米纤丝等材料受限于生产效率低、成本高及可持续性不足等问题。例如,蚕丝产量有限,纤维素膜需昂贵原料和溶剂,而合成二维材料成本高昂且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目标。纳米纤维素水凝胶虽有潜力,但其保质期短且难以截留10纳米以下的染料分子。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6(清洁饮水与卫生)的紧迫性催生了创新过滤方案的探索。
青岛科技大学张建明教授、Li Boxiao团队在《
Advanced Materials》发表突破性成果,利用鱿鱼骨提取的羧基化β-甲壳素纳米纤维(ChNF),开发出超渗透水净化膜(BUM)。124纳米厚度的膜实现了46,207 L·m⁻²·h⁻¹·bar⁻¹的超高纯水通量,对100纳米纳米塑料截留率达100%;247纳米膜可完全截留50纳米塑料;1.8微米膜对1.5纳米罗丹明B染料截留率达99.2%。该性能源于纳米纤维的超细尺寸(1.2×2.2纳米)和羧基介导的静电斥力提升的孔隙率。生命周期与技术经济评估证实其兼具环境与经济可行性,为可持续水处理树立新标杆。
![]()
从废弃物到过滤系统
全球每年捕获约450万吨鱿鱼,其骨骼作为生物废弃物被转化为过滤材料(图1A-B)。鱿鱼骨由蛋白质外壳包裹甲壳素核心构成(图1C),其中β-相甲壳素平行链结构(图1D)降低了分子内氢键,提升化学修饰潜力。通过过硫酸铵(APS)氧化剥离蛋白质并羧基化,团队获得稳定分散的ChNF,经真空过滤制成生物废弃物超渗透膜(BUM)(图1E)。通过调节ChNF负载量(0.05–2.25毫克),膜厚度可在124纳米至1.8微米间精准调控,实现不同尺寸污染物的高效截留(图1F)。例如0.05毫克负载膜对100纳米塑料100%截留,通量高达46,207 L·m⁻²·h⁻¹·bar⁻¹。
![]()
图1:从鱿鱼骨生物废弃物到过滤系统的路径 A) 全球鱿鱼年捕捞量。 B) 枪乌贼(L-squid)和柔鱼(O-squid)及其骨骼照片。 C) β-甲壳素纳米纤维(β-ChNF)与骨骼结构关系示意图。 D) β-ChNF的化学结构。 E) 生物废弃物超渗透过滤器(BUF)示意图及注射器装置照片(比例尺:1厘米)。 F) 不同ChNF负载量下BUM的性能(比例尺:1厘米)。
纳米纤维特性与膜结构
研究对比枪乌贼(Loliginidae)和柔鱼(Ommastrephidae)来源的ChNF(图2)。L-ChNF经2分钟超声透光率达89.3%,纤维更细(平均厚1.2±0.4纳米,宽2.2±0.5纳米),25%纤维仅0.8纳米厚,创纤维材料最薄纪录(图2A-H)。其羧基含量(1.49 mmol·g⁻¹)和zeta电位(-49 mV)更高,增强了胶体稳定性和静电斥力(图2I-K)。由此制备的L-BUM孔隙率达74.8%(O-BUM仅33.6%),表面粗糙度仅1.5纳米(图3D-F)。超高孔隙率推动纯水通量突破46,207 L·m⁻²·h⁻¹·bar⁻¹,超越所有已报道纳米滤膜10倍以上(图3G)。
![]()
图2:不同生物源(枪乌贼与柔鱼)的ChNF结构单元 A,B) ChNF悬浮液在不同超声时间下的透光率(A)和廷德尔效应(B)。 C,D) L-ChNF(C)和O-ChNF(D)的AFM图像(比例尺:1微米)。 E) 小提琴图统计ChNF厚度分布。 F,G) L-ChNF(F)和O-ChNF(G)的TEM图像(比例尺:100纳米)。 H) 小提琴图统计ChNF宽度分布。 I) L/O-ChNF的zeta电位及羧酸盐浓度。 J) 不同浓度L/O-ChNF悬浮液的粘度。 K) L/O-ChNF的FTIR光谱。
![]()
图3:ChNF构建的BUM结构与水通量 A–C) 纤维素基底的截面SEM(A;比例尺:10微米);BUM组装照片(B;比例尺:0.5厘米);ChNF膜截面SEM(C;比例尺:100纳米)。 D,E) L-ChNF膜(D)和O-ChNF膜(E)的AFM图像(比例尺:200纳米)。 F) L/O-ChNF膜厚度与孔隙率关系。 G) 本研究BUF与已报道滤膜的纯水通量对比。
污染净化性能与可持续性
BUM与真空过滤系统结合(BUF)对多种污染物展现卓越性能(图4)。1.8微米厚L-BUF对罗丹明B通量达615 L·m⁻²·h⁻¹·bar⁻¹(截留率99.2%),对50纳米塑料100%截留(图4A-F)。连续57小时过滤10纳米氧化镁实验中,通量稳定在55 L·m⁻²·h⁻¹·bar⁻¹且截留率保持100%(图4I)。生命周期评估显示,单片膜(含0.15毫克ChNF)碳足迹仅6.19×10⁻⁴ kg CO₂当量(图5B-D),技术经济分析证实毛利率达54.93%,投资回收期仅0.97年(图5E-G)。6克鱿鱼骨可生产14,000片膜,真空过滤环节占83.5%环境成本,规模化生产可进一步优化。
![]()
图4:BUF水净化性能 A–C) 2.25毫克ChNF膜对罗丹明B的紫外光谱(A)、截留效果照片(B)及通量/截留率(C)。 D–F) 0.15毫克ChNF膜对50纳米聚苯乙烯颗粒的紫外光谱(D)、截留效果照片(E)及L-BUF通量/截留率(F)。 G) 0.05毫克ChNF膜对50/100纳米颗粒的截留性能。 H,I) 0.5毫克ChNF膜对10纳米氧化镁的紫外光谱(H)及长期通量/截留率(I)。
![]()
图5:L-BUM的可持续性评估 A) 单片BUM的"门到门"生命周期评估边界示意图。 B–D) 碳排放(B)、能耗(C)和生态损害潜力(D)的不确定性分析。 E) 实验室规模BUF生产流程。 F) 单批次生产(6克鱿鱼骨→14,000片BUM)设备占用时间。 G) BUM生产的经济效益报告。
总结与展望
该研究将海鲜废弃物转化为超渗透膜,以创纪录通量和近全污染物截留率突破传统纳米过滤瓶颈。通过揭示生物源差异对纤维性能的影响,并结合数学模型优化孔隙设计,团队为可持续水处理提供了新范式。生命周期与技术经济双重验证表明,该技术有望推动先进材料与循环经济的融合,引领绿色水净化革命。
来源:高分子科学前沿
声明: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作者水平有限,如有不科学之处,请在下方留言指正!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