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克·特劳特曾警示:营销的核心不在竞争搏杀,而在顾客内心占领一方高地。
中国许多企业在品牌投入巨大努力,却难以在消费者心智刻下印记——产品特性如过眼浮云,品牌故事只存于广告瞬间,价格战役虽激烈却终将无果而终。
营销的致命陷阱,往往因偏离“顾客本位”埋下后果。
市场部里每周例会,所有目光几乎都在投影屏幕的竞争数据上——对手新品价格多少?本月广告投放频率如何?隔壁厂区广告牌悄然更换了画面?
会议室另一端,消费者真正关心的却是:这款产品能为生活真正解决什么痛点?它是否值得为此多掏一分钱?
现实中中国许多企业陷入一种集体迷茫:将视线牢牢锁定在竞争对手之上、以广告代替价值创造、将促销视为刺激客户的手段、误解了市场需求真相却自以为是地迭代改款。
![]()
过度关注竞争对手
企业过度关注竞争对手,忽略市场变化,常常把竞争对手的变化误解为市场的变化。
跨国零售商抢占中国市场、不断圈地的时候,误以为做零售终端就是圈地和扩大市场区域,但是在今天的中国零售市场,市场关键要素不是圈地和扩大市场区域,而是对于消费者的理解和单店的盈利能力。
过分的竞争博弈专注导致三大盲区:
•战略视野萎缩:只思考如何追赶或压制对手,丧失独立定义市场风向的宏大格局;
•创新驱动力钝化:仅将竞品作为对照标杆,模仿改良虽少风险,却失去突破颠覆的勇气;
•市场信号感知瘫痪:忽视潜在顾客行为迁移、新技术涌现及社会情感潮流变化。
将竞争对手作为航标本质上是危险的取巧方式——它暗示着放弃主导自我的可能,满足于在他人限定空间内努力攀爬。
![]()
简单理解市场
企业常简单理解市场,忽略了市场内在变化。
某知名方便面企业长期陶醉于市场占有率成绩单,持续推出不同地域风味产品。直到一次高层访谈才发现真相:目标年轻客群已悄悄转向外卖点餐或更健康的速食品,方便面沦为临时充饥的无奈选择。此时竞品早已布局升级健康速食餐领域,该品牌却因短视市场理解陷入窘境。
许多企业对市场的理解只停留于浅层:
•需求表层化认知:以为顾客说出口的即是全部心愿,未察觉未表达的深层焦虑;
•用户脸谱化归类:仅凭基础人口数据或粗略消费金额便绘制粗糙用户画像;
•忽视“非顾客”声音:没有认真倾听拒绝购买者的声音,错过挖掘痛点改进机会。
若忽略隐藏的复杂情境、动机与情感网络,企业的营销策略就如同蒙眼在雷区行走,风险重重。
![]()
![]()
不断追求产品的变化,
误以为这是实现顾客价值的方法
美国《财富》评选出20世纪最杰出的产品:曲别针(1900年)、安全剃须刀(1903年)……一个产品当它能够体现顾客价值的时候它本身就已经决定了它的存在,如果我们不断追求产品的变化,而忽略产品对于顾客价值的单纯功能,结果一定会导致产品偏离顾客价值这条轨道。
企业常陷于无方向的迭代冲动:
•为变而变逻辑:不断投入研发推出新功能新设计,只是源于内部压力或追赶竞争,而非解决消费者真痛点;
•忽视体验优化:宁愿增加眼花缭乱新功能,也不愿用心解决客户长期抱怨的使用障碍;
•价值传递割裂:新不与消费者核心需求形成紧密关联,沟通中无法建立清晰“为我何用”逻辑链条。
IBM曾长期执着于硬件性能竞赛,直到痛苦转身为顾客提供整合解决方案才重获生机。变革需要深思熟虑而非无序堆砌,当改变不为解决核心问题,则投入终将付诸东流。
![]()
过度关注促销、广告,
误以为这些都是顾客需要的东西
实现顾客价值的关键是确定什么才是顾客的价值。
从4P理论开始,人们便开始打价格战、服务战、促销战、广告战。虽然,加大广告宣传带来了销售额的增长,打折是消费者喜欢的,但是没有人愿意真正去分析这些结果最后能否获得一个关键的东西:顾客忠诚度。
许多企业沉迷于表面好看,深陷三大误区:
•促销上瘾模式:将打折视为激活销量的不二法门,损伤品牌根基的同时亦培养顾客只认折扣的不良倾向;
•把广告当营销全局:将营销预算大部分投入到制作传播环节,忽略产品打造真实价值的过程;
•混淆手段与目的:将广告声量、活动宣传曝光次数看作目标本身,而忘了它们仅是实现顾客价值认同的工具。
“双十一”狂欢喧嚣背后是商家心中难以消退的苦涩:很多品牌以逼近五折价格参与促销,虽销售数字短时跃升,但促销期结束后用户便陷入寂静,甚至只等下次促销才考虑再次购买。严重依赖促销的企业如同饮鸩止渴,越促销越伤及利润筋骨。
结语
营销的困局是因为在过去的市场环境下,品牌已经习惯了用经验主义去代替深入的用户洞察,忽略了市场变化带来的新需求和新挑战。
当企业变化的速度无法跟上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品牌便会在竞争中逐渐失去优势,最终被市场淘汰。毕竟,用过去的旧船票,是登不上今天的客船的。(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