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在上市的门槛前,朱大庆常带着新员工去参观公司的"瓶子墙":墙上挂着2010年的第一只试验用瓶、2015年救急的抵押合同、2023年第10亿个回收瓶的纪念牌。"我们干的事,就是让每个塑料瓶都有第二次生命。"这句话,或许正是天富龙最动人的故事注脚。
01
创业原点:车间污水池里的环保执念
朱大庆的创业初心,藏在2008年那个闷热的夏夜。彼时他还是江苏某化纤厂的技术员,在车间巡查时,亲眼目睹染色工序排出的污水将附近河道染成靛蓝色。"每吨纤维染色要耗300吨水,还得加20多种化学助剂。"这个场景成了他的执念——能否做出不用染色的环保纤维?
2010年,朱大庆带着5名老同事在扬州仪征建厂,取名"天富龙",专攻再生有色涤纶短纤维。创业初期,他们在租来的旧厂房里反复试验:将回收的矿泉水瓶粉碎、熔融,再纺成纤维。最狼狈时,团队连续48小时守在纺丝机旁,饿了就啃冷馒头,直到第76次实验,终于做出第一束均匀着色的纤维。"拿到检测报告那天,我们在车间喝了一瓶二锅头,瓶身上的PET标志看得格外清楚。"朱大庆后来在采访中回忆。
02
生死时刻:8万元账面上的坚守
2015年是天富龙最危险的一年。由于再生料纯度不稳定,一批订单出现5%的色差,客户要求全额退款,直接损失1200万元。更糟的是,年底账户余额只剩8万元,连当月工资都不够发。
朱大庆把自家房子抵押了300万元,却没先给员工发工资,而是买了一台进口色差仪。"钱能再赚,技术信誉垮了就完了。"他带着团队拆解13道工序,在原料筛选环节增加3次光谱检测,连瓶盖和瓶身的塑料都要分开处理。有老员工记得,那段时间朱大庆的办公室灯常亮到凌晨,桌上总放着两个保温杯,一个装浓茶,一个泡着缓解胃痛的药。
转机出现在2016年春天。某户外品牌试用天富龙的再生纤维制作冲锋衣,发现不仅成本降了20%,还能通过欧盟环保认证。这个订单让天富龙活了下来,更让他们明白:"环保不是成本,是竞争力。"
03
破局密码:瓶子里纺出的千亿市场
如今的天富龙,已成为再生有色涤纶短纤维领域的隐形冠军。其核心产品用回收PET瓶片制成,省去传统染色环节,节水80%以上,每吨成本降低3000元。数据显示,2023年其产品在国内再生纤维市场占有率达18%,李宁、迪卡侬等品牌都是长期客户。
更关键的是,天富龙突破了"再生料强度不足"的行业难题。他们研发的"梯度拉伸工艺",让纤维断裂强度提升至4.2cN/dtex,超过国标15%。这项技术让他们打入汽车内饰领域——某新能源车企用其纤维制作座椅面料,重量减轻15%,还能回收再利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