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张最近有点烦。
他在国企干了十五年,突然被调去负责数字化转型项目。
每天看着00后实习生用Python三下五除二解决他抓耳挠腮的问题,他忍不住在茶水间跟老同事吐槽:"这哪是工作,分明是让老牛拉火箭!"
一、观念的"保质期"有多长?
"小王啊,你说现在年轻人怎么都不爱喝茅台了?"饭局上,做白酒生意的李总端着酒杯直摇头。
刚毕业的实习生小王放下筷子:"李叔,我们聚会都喝精酿啤酒,您那53度的酱香型,喝一口就上头。"
这场景像不像二十年前的父辈?
当年他们觉得BP机才是身份象征,结果被手机拍在沙滩上。
观念就像牛奶,放久了会变质。
毛主席在《实践论》里说得明白:"你要是想把事办成,思想得跟客观规律对上号。"
就像现在做电商的,还想着靠信息差赚钱,迟早被算法推荐打得满地找牙。
二、观念更新的"三道坎"。
第一道坎:看不见。
表姐开服装店十年,去年哭着说实体店要完。
我让她试试直播带货,她直摆手:"网上卖的都是便宜货,我的顾客可都是讲究人。"
结果隔壁王婶的童装店,靠直播三个月清空了库存。
这就像2010年有人说"手机能取代相机",多数人当笑话听。
第二道坎:看不起。
朋友老陈炒股二十年,突然迷上区块链。
家人劝他"那都是虚拟的",他拍着桌子喊:"你们懂什么,这是未来!"
结果今年币圈暴跌,他蹲在阳台上抽了半宿烟。
这让我想起改革开放初期,有人把个体户叫"投机倒把",现在看那批人早成了企业家。
第三道坎:看不懂。
阿琳最近总加班,问她干啥呢?
原来在学AI绘图。
我们笑她"不务正业",结果公司设计部裁员,她带着AI作品转岗成了创意总监。
就像当年马云推销互联网,被当成骗子;现在不学点数字化,连会议室投影仪都玩不转。
三、观念更新的"正确姿势"。
1. 先当"小学生"
楼下卖煎饼的刘婶最近生意火,原来她跟着00后学做"暗黑料理":螺蛳粉味手抓饼、可乐鸡翅煎饼。
用她的话说:"年轻人爱啥,我就往锅里加啥。"
这让我想起任正非说的"方向只能大致正确,组织要充满活力",观念更新不是推倒重来,是给老树嫁接新枝。
2. 边干边修正。
创业失败三次的老周,现在见人就说:"别等准备好了再出发。"
他第一次开奶茶店照搬网红配方,结果甜得齁人;第二次学人家搞联名,选了个不搭界的品牌;第三次自己研发低糖配方,结合本地水果,这才站稳脚跟。
3. 建立"反馈系统"
表弟做自媒体,每天花两小时看评论区。
有次粉丝说"视频太长",他试着剪成15秒,播放量涨了三倍。
现在他手机里存着二十多个数据表,随时调整内容。
这让我想起海尔张瑞敏砸冰箱的故事,观念更新不是拍脑袋,得有数据当镜子。
去年回老家,发现个有趣现象:种地二十年的二叔,现在每天看农业直播学滴灌技术;开超市的三姑,跟着学做社区团购。他们不再说"我们那时候",而是"现在年轻人这个法子真灵"。
毛主席说:"主观符合客观,想不成功都难。"
这话放在今天,就是你的观念得能装进时代的容器。
观念更新不是否定过去,而是给传统插上翅膀。
就像北京胡同里的四合院咖啡馆,既保留了灰瓦青砖,又飘着拿铁的香气。
当你不再纠结"该不该变",而是想着"怎么变好",改变就已经成功了。
观念的保质期,取决于你拥抱变化的速度。
与其被时代推着走,不如主动跑在前面。
毕竟,这年头最贵的不是房子车子,而是能跟上时代的脑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