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匠山行记(ID:gh_d836161f0f54)
本文已获得授权
![]()
当设计成为乡村振兴的记忆媒介
一栋废弃老宅在建筑师与村民的共同创作中重生,不仅斩获国际建筑界奥斯卡大奖,更成为撬动乡村共富的支点。
2025年6月,国际建筑界“奥斯卡”——Architizer A+Awards颁奖典礼上,来自中国皖南山区的“丰梧季·乡村记忆博物馆”一举斩获“建筑向善”专业评审奖 和“建筑与在地性”大众评选奖两项桂冠。这座由黟县丰梧村废弃老宅蜕变而成的建筑,成为本届唯一获得专业与公众双重认可的中国作品。
01
废宅新生:272平方米的乡村文化地标
丰梧村,这个坐落在徽文化核心发祥地的古村落,曾因“十二都,垫末脚”的民谚道尽贫困窘境。村中一栋荒废老宅经历了从民居到露天广场的变迁,最终沦为利用率低下的闲置空间。
![]()
▲俯瞰项目及周边环境
2024年,IARA设计研究事务所联合创始人张靓秋、刘鲁滨带领团队来到丰梧村,面对废弃的老宅基址,提出了“空间织补”理念。建筑师们没有选择推倒重建,而是以尊重历史的态度,让新建筑在老宅的印记上重生——将建筑主体抬升至二层,底层完全架空。
![]()
▲ 一层半开放公共空间
![]()
▲ 一层半开放公共空间
![]()
▲二层空间
这个仅272.1平方米的建筑很快展现出惊人的能量:项目竣工前,村民便自发在此举办12场集体活动;开幕时的百桌村宴,更让建筑与村落生活融为一体。昔日废宅,蜕变为承载集体记忆的文化地标。
02
空间织补:乡土材料的现代转译
“我们不想建一座冰冷的展馆,而是要打造村民的‘精神原乡’。”建筑师张靓秋道出了设计初心。设计团队通过本土材料的创造性转化,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完美对话。
建筑采用皖南传统灰瓦、白墙、木构等材料,却赋予其当代的表达——白墙工艺:当地河砂、水泥、白石灰按特定配比混合,经人工搓洗呈现岁月侵蚀的天然质感;木构处理:火烧碳化技术增强防火防腐性能,同时烙印时光痕迹。
![]()
▲白墙工艺
![]()
▲木构处理
建筑二层“记忆展厅”以 “生命长诗” 为主题,隐藏式天光下陈列着村民捐献的日常物件:徐忠胜女儿的书法练习本、王茂生记录村庄变迁的30年日记、上世纪的农耕器具。这些展品以“初生-生长-延续” 三篇章叙事,将个体记忆升华为集体文化认同。
![]()
▲乡村记忆展厅”“生命长诗”展览
![]()
▲乡村记忆展厅”“生命长诗”展览
03
从展馆到“新祠堂”:村民共治的公共空间
建筑的底层采用了巧妙的架空设计,摒弃了传统皖南民居内向封闭的庭院模式,创造出一个半开放式的公共空间。这个通透的空间与周边的民居建筑自然围合,巧妙地再现了徽派建筑中经典的天井院格局,同时又赋予了其全新的公共属性。它不再仅仅是采光通风的内院,而是成为了村民日常遮阳避雨、休憩交流的活力聚点。
![]()
▲一层半开放公共空间中的村庄生活
![]()
▲一层半开放公共空间中的村庄生活
![]()
▲一层半开放公共空间中的村宴
“这是村民自己的博物馆”——从老物件征集到展陈设计,村民全程参与创作。空间内部采用可移动隔断与阶梯式座椅,使展陈区可灵活转变为:村民议事厅、露天影院、婚丧嫁娶仪式场。如今,这里不仅是乡村记忆的容器,更是村民口中的“新祠堂”。
![]()
▲二层乡村未来展厅
![]()
▲二层放映室
04
经济赋能:12万游客背后的共富密码
Architizer A+Awards评审团特别肯定了项目的经济效益——建筑向善奖:年接待游客12万人次,村集体经济增收超300万元,创造就业岗位47个;在地性奖:对徽州文化的创造性转译获公众认可。
博物馆的辐射效应持续发酵:引入无名初酒店、朴蔓农场等业态,形成“创意乡村”集群;吸引23名返乡人才创办手作工坊、民宿;村民人均年收入增长 28%,助推丰梧村2022年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乡村博物馆经济模型正在全国复制:浙江余杭百丈镇“村博集群”年收入5000万元、山东青 岛27家乡村博 物馆激活“博物馆+旅游”链条。
![]()
▲夜景外观
![]()
▲夜景外观
![]()
▲从河道望建筑
黟县作为徽文化核心区,近年以 “千万工程” 夯实基础: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全覆盖、新建污水处理设施68个、卫生厕所普及率96.2% 、 “四好农村路”187公里 。
“小建筑拿大奖,大振兴见真章”,黟县文旅局长程丹一语道破关键。该项目以“微改造”激活“大经济”,形成可复制的乡村振兴模板——泰州靖江益民村将闲置用房改造为乡村记忆馆;山东东阿杆刘新村活化民宅打造纺织记忆馆。
![]()
▲轴测爆炸示意图
![]()
▲一层平面图
![]()
▲二层平面图
![]()
▲西立面图
![]()
▲沿街展开立面图
![]()
▲1-1剖面图
![]()
▲2-2剖面图
结语
黟县正以博物馆获奖为契机,打造 “设计赋能乡村”产业联盟。当游客触摸展厅里带着人物故事的犁耙时,他们触摸的是丰梧村从“驮柴驮料”穷山村到旅游强村的蜕变史。设计的力量,正在中国乡村的土地上扎根生长。
资料引述:
1.https://www.archiposition.com/items/20250319024023
2.https://www.archdaily.cn/cn/1028423/feng-wu-ji-star-xiang-cun-ji-yi-bo-wu-guan-iufuuara
编辑| Fufuu
责编| 杨卓航
初审 | 袁兆童
终审 | 黄 山
- End -
内容合作:微信chenran58,
|免责声明|
本文转载自:匠山行记
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文章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 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