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IABSE入围作品
新阿勒河桥
在瑞士阿劳静静流淌的阿勒河上,一座全新的桥梁于2023年悄然落成。它不以惊人的跨度或夺目的造型吸引目光,而是以一种低调而坚定的姿态,延续着千年河岸的连结传统。在中世纪石桥的历史余韵与现代工程的理性之间,新阿勒河桥以混凝土写下了一段温柔而克制的城市诗篇。
凭借这一独特气质与高度整合的结构美学,它成功入围了2025年国际桥梁与结构工程协会(IABSE)“小型公路与铁路桥梁”奖项,成为当代城市桥梁实践的典范之一。
古城水岸之间的延续
自罗马时代起,阿勒河之上便不乏桥梁的身影——连接着历史悠久的阿劳市中心,跨越佐尔莱因河通往北方的汝拉山脉。数百年来,这一跨越点见证了桥梁的多次更迭,包括1848年的铁索桥与1949年的混凝土桥。因此,在新一轮替代老桥的国际竞赛中,设计方案不仅需满足现代结构性能,更需回应历史语境,融入城市肌理。
最终,Christ & Gantenbein建筑事务所联合结构顾问WMM Ingenieure AG、Henauer Gugler AG以及景观团队提出的方案脱颖而出。他们在城市入口处打造了一个引人入胜的公共空间,使桥梁与历史城区和北岸绿地自然衔接,城市的肌理顺势延展至河的彼岸。桥体与护岸设计的一体化处理,实现了结构与环境的有机共生,也重新诠释了城市与河流的关系。
理性的美感
新阿勒河桥为五跨连续拱桥,总长119米,桥宽17.5米,设有双向车道及人行、自行车通道。桥址正位于阿勒河历史上的古老跨越点,自古以来便承担着阿劳旧城与北岸交通的连通使命。
新桥呈现出一种朴实无华、近似中世纪石桥的质感。浅色混凝土仿佛阿劳城墙的自然延伸,与沿岸的挡土墙、桥墩、坡道形成统一的建筑语言。其色彩灵感源自城墙沿线的中世纪建筑与石砌构造,使整座桥梁在视觉上与周边环境和谐共鸣。
尽管外形质朴,这座桥却是一项高度优化的现代钢筋混凝土拱结构。借助独特的几何布置,结构内部实现了极高的材料利用率,大幅减少混凝土用量,提升了项目的可持续性。
桥体采用“整体式承重结构”理念,将桥基柱、拱圈、侧墙、桥面、栏杆与道路系统整合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各部分均以同一材料一次成型,消除了传统结构中常见的分缝与应力集聚,不仅提升了整体刚度与稳定性,也展现了建筑与结构的深度融合。桥梁的所有构件均参与承重,形成一个高效而可持续的结构体系。
桥面下方的五个拱圈横跨河面,每跨宽度略有不同,以适应非对称河岸与城市边界的自然走势。这些拱圈支撑于历史沉箱基础之上——部分可追溯至1848年的桥址,后于1949年重建。这一设计不仅实现了历史构件的再利用,也保留了桥址的历史记忆。
▲ 拱门的底座位于1949年建造的旧混凝土桥留下的两个沉箱上,该沉箱取代了1848年建造的沉箱
▲ 整体结构的所有元素都参与承重
▲ 新桥拱座与历史沉箱基础的连接细节
桥体表面采用粗木板模具进行混凝土浇筑,形成近似石砌效果的肌理。在阳光照射下,产生细腻光影,呼应阿劳古城的石屋、街巷与城墙。相比光滑工业模板,这一选择显得克制而富有情感温度。
结构设计与施工采用三维BIM建模,结合激光测控与全站仪放样,实现复杂非正交几何拱线的精准建造。桥体内部设有椭圆形减重孔,不仅减轻结构自重、提升视觉通透性,还在洪水期发挥分流与减压功能,体现了结构逻辑与自然适应的融合。
▲ 桥体内部椭圆形减重孔与粗木板肌理浇筑的拱形结构
项目挑战与结构策略
▲ 桥底面
▲ 大桥立面
▲ 大桥剖面图
新桥面临的核心挑战,是如何在保留原有沉箱基础的前提下,构建一套协调统一的现代结构体系。设计团队对结构几何进行了反复推演,确保五个不等宽拱段在荷载传递上达到平衡,同时在非正交布置中实现视觉上的连续与完整。
最终,通过整体式铸造系统,将主拱、桥台、栏杆与人行道一体化整合,既提升了力学性能,也形成了清晰一致的建筑语言。
结构上,新桥采用五跨等高不等宽的连续拱布置,单跨跨度约为15至30米。拱轴线整体呈轻微曲线,顺应河道走势。主结构系统为“刚性连续拱 + 整体桥面板”组合,拱脚嵌固于历史沉箱内,内部辅以横向肋梁,提升整体抗弯刚度。
在材料方面,桥梁采用CEM III型低碳水泥与再生骨料,桥面防护系统采用可替换式铺装,并预埋多组结构健康监测传感器,实时记录温度、裂缝、湿度等关键参数。这种“可预测维护机制”体现了瑞士在基础设施寿命管理方面的前沿实践。
空间与日常
新阿勒河桥不仅是一条交通设施,更是一段流动的公共空间。桥面设有宽敞的人行步道与双向自行车道,桥体两侧自然过渡至周边河岸绿地,为市民提供了散步、骑行、眺望的日常路径。
南岸临近老城区一端设有林荫广场,便于行人驻足、交流;北岸则延伸为开阔草坪,与原生植被和谐融合。在桥体的关键开口处,视线被有意引导至河流与城墙之间的历史空间,桥面上的雕塑装置、座椅与景观灯构成层次丰富的界面,使其不仅承担交通功能,更成为城市文化的缓冲带。
桥面设计上,人行步道与车道之间设有轻质栏杆与缓坡分隔,既实现安全隔离,也保留视觉连通。夜间照明系统嵌入栏杆底部,光线柔和,营造舒适氛围,同时减少对鸟类栖息的干扰。
城市演化中的桥梁片段
新阿勒河桥的设计赢得了国际桥梁与结构工程协会(IABSE)奖项评审委员会的高度评价。在他们看来,这座多跨钢筋混凝土拱桥采用粗糙木板饰面,外观近似传统砖石拱,体现了该地区古罗马与中世纪桥梁的历史语义。其结构基于原有水中桥墩,维持原有跨距,并在复杂几何与桥面开孔等细节处理上克服了诸多挑战。
新阿勒河桥是一场建筑、结构与城市空间之间的深度对话。它既非历史的复制,也非炫技的实验,而是在细节与整体之间,追求一种秩序感与温度感的平衡。设计者曾评价:“它看似传统,实则精准优化。”
这座桥,是一段被轻声讲述、却不会被遗忘的城市记忆。从钢筋混凝土的理性逻辑,到仿石肌理的细腻呈现;从沉箱的再利用,到生态河岸的留白,新阿勒河桥在静静横跨阿勒河的同时,也联结着城市的过去与未来。
参考资料:ArchDaily、Global Construction Review、Metalocus、AZURE Magazine、DesignBoom 等媒体报道与 Christ & Gantenbein 官方资料
编译 / 黄馨怡
责编 / 陈颖
美编 / 赵雯
审校 / 李天颖 王硕 廖玲
联系人:李天颖
联系邮箱:xmt@bridgecn.org
联系电话:13552183635
稿件投递
联系人:王硕
联系邮箱:xmt@bridgecn.org
联系电话:13910070564
联系人:黎伯阳
联系邮箱:xmt@bridgecn.org
联系电话:010-64282959-503
联系人:穆玉
联系邮箱:xmt@bridgecn.org
联系电话:18910480043
《桥梁》云课堂
桥梁人24小时 移动资源库
联系人:曹 烁 17508419606
郭海龙 13051886728
联系邮箱:875543005@qq.com
《桥梁》云课堂课程
桥梁公开课微信公众号
喜欢请转发吧!
点个喜欢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