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体业主书面同意,资金自筹,原地翻建”——2025年7月底,厦门市发布的《城镇老旧小区自主更新改造指导意见》引发热议。
该政策允许房龄40年以上的老旧小区或C/D级危房业主自主申请改造,在满足条件的情况下,建筑面积可增加20%(10%用于公共配套,10%用于套内扩面)。
表面看是老旧小区的“逆天改命”,背后却暗藏资金分摊、协调成本、市场风险三重关卡。
1、从“大拆大建”到“自主更新”
2025年中国城市更新战略迎来重大转折。住建部启动覆盖86.3亿平方米老旧小区改造计划,将拆迁比例压缩至15%以下。
曾经寄托无数人“暴富梦”的拆迁模式,正被精细化改造所取代。
地方政府政策纷纷转向:厦门推出业主自主更新模式,允许增容20%;南昌明确“以优化改造为主,严格控制大规模拆除”;合肥系统摸排2001-2010年建成小区,优先改造设施老化严重区域。
这一转变源于多重考量。拆除重建不仅推高城市更新成本,还造成社会资源错配和土地财政依赖。更关键的是,在“双碳”目标下,大拆大建产生巨量建筑垃圾和碳排放,与可持续发展背道而驰。
2、老旧小区改造,为啥不直接推倒重建?
资金关:每户80万的自筹压力
厦门新政看似美好,但核心是“自愿+自筹”。浙江杭州浙工新村的重建案例揭示残酷现实:总费用5.3亿元,业主承担4.7亿元,户均分摊超80万元*。在楼市低迷期,普通家庭难以承受如此重负。
协调关:百分百同意的天花板
即使资金到位,业主意见统一仍是“不可能任务”。厦门政策要求“全体改造房屋所有权人书面同意”,而现实中加装电梯这类小工程都常引发邻里纠纷。学区房业主、老龄住户、租户诉求各异,众口难调。
风险关:投入产出难匹配
重建周期长达数年,业主需承担搬迁租金等衍生成本。更关键的是,改造后溢价能否覆盖成本?当下楼市已成“冰桶挑战赛”,除优质学区房外,多数老小区房价涨幅有限,投资回报充满不确定性。
与重建相比,改造模式在全国快速推进并取得实质成效:
江苏省:2025年计划改造700个小区,截至6月底开工率达84%,惠及12.2万户。
河南平顶山:2019年来累计改造1215个小区,惠及16.2万户居民。
合肥市:2025年计划改造89个小区,实现“十四五”末2000年前老旧小区应改尽改。
改造优于重建的深层价值,在于对社区文化基因的延续。当推土机铲平老房子,一同消失的还有几十年积淀的邻里关系和生活记忆。
国家资金支持力度持续加大。2025年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云南省78个城市更新项目,总投资76.16亿元;对使用满15年的老旧电梯,每台补贴15万元。但这些资金若用于重建,仍是杯水车薪。
老旧小区改造,正用最经济的成本,最少的邻里撕裂,实现最优的居住品质提升。它或许没有“拆迁暴富”的戏剧性,却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让城市在传承中走向新生。推倒重建的时代已落幕,渐进更新的时代正到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