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见|梁漱溟的生命态度和养生经验
尚曦文史
人的寿数不能自主,然生活方式与心境状态却同长寿之道有关。
他每天下午必定要散步,而且几乎半天在户外。梁老认为人不能与大自然隔绝……在散步时梁老的态度,几乎同上午大不一样,极其平易自然,大有“将谓偷闲学少年”的光风霁月的神态。
袁鸿寿《“仲尼燕居”——悼念梁漱溟先生》
他的长寿乃得之于对事对人的无我以及平日生活态度的超然物外,远非得之擅长颐养。
我曾听到一位生活孤苦的老人向他请教说:“先生,人什么时候才得到解脱呢?”他一字一顿回答:“佛家对生命的态度是不求生,不求死。”
梁培恕《谨记先父梁漱溟》
我自幼瘦瘠多病,气力微弱;未到天寒,手足已然不温。亲长皆觉得,此儿怕不会长命的。……七八岁后,虽亦跳掷玩耍,总不如人家活泼勇健。
三十以后,愈见坚实;寒暖饥饱,不以为意。素食至今满三十年,亦没有什么营养不足问题。每闻朋友同侪或患遗精,或患痔血,或胃病,或脚气病;在我一切都没有。若以体质精力来相较,反而为朋辈所不及。……我亦不知道我有什么修养。不过平生嗜欲最淡,一切无所好。同时,在生活习惯上,比较旁人多自知注意一点罢了。
读书不是第一件事;第一件事,却是照顾自己身体而如何善用它。……可惜这个道理,我只在今天乃说得出,当时亦不明白的。所以当时对自己身体照顾不够,例如:爱静中思维,而不注意身体应当活动;饮食、睡眠、工作三种时间没有好的分配调整;不免有少年斵丧身体之不良习惯(手淫)。所幸者,从向上心稍知自爱,还不是全然不照顾它。更因为有一点正大刚强之气,耳目心思向正面用去,下流毛病自然减少。我以一个孱弱多病的体质,到后来慢慢转强,很少生病,精力且比旁人略优,其故似不外:
一、我虽讲不到修养,然于身体少斵丧少浪费;虽至今对于身体仍愧照顾不够,但似比普通人略知照顾。
二、胸中恒有一股清刚之气,使外面病邪好像无隙可乘。——反之,偶尔患病,细细想来总是先由自己生命失其清明刚劲、有所疏忽而致。
梁漱溟《我的自学小史》(1942)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