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六月,在农历里其实不常见。古代历法为使地球公转与农历节气同步,每隔几年便插入一个“润月”,今年恰巧遇上润六月。民间一直认为润月有吉祥的意味,象征着多福多寿。六亲和合、添丁进口、添财进福,不少地方甚至会在润月选好日子嫁女娶媳,图个团圆双倍。
而在润六月初八这一天,各地的补养习俗与“进补”的说法慢慢流传开来。有人说,这天是“夏伏补身”的关口;又有说,这日宜进食滋润平和的家常菜,为秋后收敛阳气做好铺垫。
诗词和传说里的“补日”
唐代有诗说:“六月补身少烦恼,轻汗如酥入浅杯。”虽简短,却把夏末“补养”日子的闲适写得分外生动。还有一句经常被村里老人挂在嘴边的顺口溜:“六月初八不补,空过一夏。”强调的不是大鱼大肉,而是“顺着天时赶快调养”,大自然和人的节奏就像拨弦,轻抚勿急。
传说里则有润六月“添寿补福”的说法。老人常提起,初八这天吃肉或蛋,有“添丁添福”的明喻。“初八过后,一年顺顺当当”,这一句话,是乡土里最实在的祝福。
初八桌上的美味“补食”:一道道都是人情与智慧
家常鸡汤:润里头的“主角”,温补人心
说起进补,首推鸡汤。农村人讲究,初八那天宰只土鸡,炖上一锅清淡鸡汤,全家人围桌而坐,喝上一碗,顺顺当当地迈过盛夏。
简单做法:一只三黄鸡去杂洗净,锅中冷水没过,姜片三五、葱段少许,慢火炖至汤白油亮。出锅撒些香菜、枸杞,即可上桌。食材纯粹,味道自然,喝在嘴里,好像握住了满满一把热气腾腾的生活劲头。
荷叶蒸肉:夏末的清补佳肴,寓意“荷福连连”
润六的初八,南方不少地方流行用鲜荷叶包裹五花肉,放入锅中蒸得酥烂。荷叶本就是仲夏的“信物”,清新、润泽,与酥香的肉碰撞出了沁人心脾的清香。荷叶包肉,寓意“阖家安康,荷福连年”。
简单做法:荷叶用开水烫软,五花肉切片腌好(酱油、糖、葱姜、料酒),卷入荷叶包裹,用线扎紧,上锅大火蒸一小时。荷香裹肉,肥而不腻,一筷一片都是夏天的余韵。
绿豆百合粥:润养为上,消暑安神
初八这天,街坊邻居多习惯煮一锅绿豆百合粥,象征“清心润气,安稳纳福”。老人说,夏末天干物燥,来碗软润的粥,是对身体最体贴的照顾。
极简做法:绿豆提前浸泡,百合掰碎洗净,清水下锅,大火烧开后转小火慢熬,米开花、豆酥烂即可。微甜不腻,温凉适口,孩子也爱喝。
老黄瓜炖排骨:夏尾的滋味,清补不燥
江南一带讲究初八炖老黄瓜——绵软清香,裹着排骨的鲜美,老黄瓜寓意“岁岁长寿”。每逢这天,一锅软烂的老黄瓜排骨汤,总能让胃口也安稳进补。
家常做法:老黄瓜去瓤、切段,排骨焯水,锅内加姜葱,炖至肉烂黄瓜软。出锅前加盐调味,不需复杂配料,已然入味。
初八宜吃的“应时菜”:3吃2不做,老话里的分寸感
3吃:顺时进补,寓意美好
鸡鸭牛羊肉类(量要适中,忌过量),寓意添丁进福、补足精神。家宴多以炖煮为主,讲究汤汁丰足,暖胃又暖心。
豆制品与时鲜蔬菜。豆腐、豆干切块,与绿叶菜同炒,取“和气生财、润燥养心”之意。豆腐的素净,与蔬菜的清鲜,一口是初八清补本色。
粥品汤羹。绿豆百合粥、藕汤、老鸭汤都宜于润六月初八端上桌,一碗下肚,暑气一扫而空,家里老人总说“喝粥才进补得深厚”。
2不做:老讲究里的分寸和智慧
忌大鱼大肉猛吃猛补。一味追求油腻,易生困顿倦怠。老人常敲打:“进补要慢,凉补也需节。”其实是提醒我们,补在温和,忌在暴躁,生活和身体一样,贵在有度。
忌冷饮寒食过量。民间有言:“初八禁冷灶,补要温。”喝汤喝粥宜温热,菜肴忌拔凉。为的是让肠胃在季节更迭中缓缓衔接,不给秋凉留话柄。
“多一分润,少一分躁。慢步过夏天,生活也能留香。”
年年岁岁,润月未必常在,但这份细水长流的进补智慧,却从来没有间断。润六月初八,饭桌上的热烈和温存,是身心互补的温暖仪式;三两道菜,几句老话,把整个夏天的心思都慰藉了。
不用追求排场,也无需大手大脚。顺应天时,温柔待身,就是最朴实的福气。等着迎接初秋,一家人安安顺顺、健健康康,这便是最难得的吉兆。
“润月有初八,餐桌聚补气;温一壶家常汤,静待秋风起。”
“愿这个夏末,每一口都是团圆的味道,每一天都安稳如常。”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