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宓,是三国蜀汉名士,广汉绵竹人。博学多才,以善辩著称。曾舌战夏侯纂,力陈蜀地之优,又直言进谏,深得刘备、诸葛亮重用,官至大司农,为蜀汉发展贡献良多。《三国志·秦宓传》就记录了秦宓与广汉太守夏侯纂之间的一段精彩对话,这段话非常明确说明了古蜀是华夏文明的起源地。
秦宓论蜀:追溯本州本源
秦宓对夏侯纂说:
- “愿明府勿以仲父称贱草!”
他希望夏侯纂不要因为他的言辞不够谦虚而轻视他。接着,秦宓便开始了对蜀地的精彩论述:
- “请为太守陈本州之本。”
蜀地历史文化的起源与根基,是这次秦宓论证的核心。
德阳市秦宓雕像(来自网络)
汶阜之山与岷江首渎
秦宓提到蜀地有汶阜之山,岷江从山中奔腾而出。这不仅是一片地理上的奇观,更是一片充满传奇的土地。秦宓说:
- “帝以会昌,神以建福,故能沃野千里。”
意思就是蜀地这里上古帝王在此汇聚,众多神灵在此赐福,蜀地因此成为一片富饶的土地,千里沃野,物产丰饶。岷江作为“四渎”之首,更是彰显了蜀地在华夏大地上的重要地位。秦宓自豪地宣称:
- “(江、河)、淮、济四渎,江为其首。”
意思就好似江、河、淮、渎这四条江,岷江为首。这里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包括河、淮、济、江在内这四条江都是在蜀地范围,这与我之前一直强调的《山海经》里提到的河,并非黄河,而是沱江相吻合,我以后也会详细推论,淮水、济水都在成都平原,它们都是沱江的支流。由此可见,岷江与沱江奔腾不息,不仅滋养了蜀地,也成为了华夏文明的重要象征。
四川水系图(来自网络)
大禹诞生地与治水伟业
秦宓接着提到,蜀地是大禹的诞生地。大禹出生于石纽,即今天的汶山郡。在远古时期,尧帝遭受洪水之灾,鲧治水无功,而大禹挺身而出,疏通江河,使洪水东流入海。自有人类以来,没有人比大禹的功劳更大。秦宓说:
- “禹生石纽,今之汶山郡(今汶川)是也。昔尧遭洪水,鲧所不治,禹疏江决河,东注于海,生民以来功莫先者。”
由此可见大禹在蜀的治水功绩,不仅拯救了天下苍生,也奠定了蜀地在华夏文明中的崇高地位。
汶川大禹治水雕像(来自网络)
天象分野与三皇遗迹
秦宓还从天象的角度论证了蜀地的神圣。他说:
- “天帝布治房心,决政参伐,参伐则益州分野。”
房、心、参、伐是古代星宿的名称,古人认为星宿与地理分野有关,而参、伐二宿对应益州的分野,这说明蜀地在天象上有着特殊的地位。此外,上古三皇曾乘坐神车从斜谷出发,斜谷就是今天的川陕界斜谷。秦宓说:
- “三皇乘祗车出谷口,今之斜谷是也。”
这进一步证明了蜀地的神圣起源,它不仅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更是受到天帝眷顾的福地。
褒斜道及秦岭谷口地理示意图(来自网络)
蜀地:华夏文明的重要源地
蜀地,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以其独特的地理优势、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神圣的天象地位,成为了华夏文明的重要源地。秦宓的雄辩,不仅为蜀地正名,更让我们看到了蜀地在华夏历史中的重要地位。它不仅是江的源头,更是华夏文明的源头之一。
四川地图(来自网络)
原 文
《三国志·秦宓传》:宓语广汉太守夏侯篡曰:“愿明府勿以仲父称贱草!请为太守陈本州之本:蜀有汶阜之山,江出其腹!帝以会昌,神以建福,故能沃野千里。淮、济四渎,江为其首,此其一也!禹生石纽,今之汶山郡是也。昔尧遭洪水,鲧所不治,禹疏江决河,东注于海,生民以来功莫先者,此其二也!天帝布治房心,决政参伐,参伐则益州分野!三皇乘祗车出谷口,今之斜谷是也!语毕,夏侯纂默然无对,逡巡不敢复言。”
【版权声明】
排版| 德之佑文化
图片| 翔子史前推理师
文字| 翔子史前推理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