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70年代农村人晚上的生活片段

0
分享至

农民的夜晚就是裹着破棉被早早入睡?白天劳动、晚上休息才是那个年代的常态?错错错!生产队时期的农村夜生活,比你在电视剧里看到的还要热闹。

真实的农村夜晚,是煤油灯下的针线活,是银幕前的争坐板凳,是牲口棚里的八卦故事,是夜校教室的拼音字母表,甚至,还有一些让你脸红心跳的听房风俗。

今天,带你穿越回那个年代,用五个片段,揭开被时代尘封的农村夜晚。



当时农村的夜晚,可没有手机没有WiFi,但热闹程度一点不输今天的夜市,在那个连电都不稳定的年代,一个电影都足以点燃村庄的激情。

不过最先热闹起来的地方,往往是牲口棚,别看它白天只是放牛喂马的地方,到了晚上,它摇身一变成了男人们的俱乐部。

冬天的牲口棚里,草堆厚实柔软,牲畜呼出的热气加上100瓦大灯泡,简直比家里还暖和。



男人们围着讲故事,有的甚至带点颜色,听得人脸红耳热,孩子们也不甘寂寞,藏在草堆里玩捉迷藏,顺手偷几粒麦子塞嘴里,咯哧咯哧嚼得欢。

牲口棚外,女人的夜晚也没闲着,她们常常围坐在家门口或屋里,在昏黄的煤油灯下纳鞋底、缝衣服,手上的针线活一刻不停,嘴里却能聊出一锅粥,白天顶半边天,晚上撑起另一半天。



而每天晚饭后,农民还有一项重要任务要完成:记工分,整个生产队的人都会聚集到队部,围着记工分的黑板,等着被点名。



记分员一边念,一边写,队长还要盖个章,像极了今天的打卡系统。

那时候,工分就等于生活,年底能换来粮食、布票、油票,谁也不敢马虎。



而就在这记工分的间隙,村里还常常顺便开个会,妇女们一边听一边纳鞋底,孩子们在一旁打盹,男人们则坐在土凳上抽旱烟。

有时候,会上还会爆出笑话,这些小插曲,成了那个年代最真实的喜剧片。

说起电影,那更是农村夜晚的重头戏,露天电影可不是天天有,一年也就放两三次,谁家要是提前知道了消息,立刻传遍全村,村民们扛着板凳、背着孩子,走上十几里也要赶去看。



电影开始前,放映员吹个怪手影,孩子们就笑得前仰后合,银幕上,《地雷战》《白毛女》一放,整个村庄都安静了下来,即便下雨了,发电机坏了,谁也不愿离开,等几个小时也要看完。



夜校,是那个时代最热血的地方,别以为农村人不识字就甘心认命,95%的文盲,却有一颗渴望知识的心。

青年知青、学生、民办教师当起扫盲老师,小脚老太太也来学拼音,嘴里念着匸、冂、攵,眼神却透着认真。

除了识字,还有唱歌、农业知识,什么碳酸氢铵石灰氮,听得人热血沸腾,仿佛下一秒就能把地种出黄金来。



戏曲和说书,更是农村夜晚的精神大餐,村头的大屋、晒谷场、打谷场,都是临时剧场,说书不说书,上场先读毛主席语录,成了开场白。

《杨家将》《水浒传》《岳飞传》轮番登场,说书人绘声绘色,孩子们听得眼都不眨,冬夜冷得掉渣,孩子们裹着被坐在地上,听着听着就睡着了,嘴角还挂着没讲完的故事情节。

而广播,是那个年代最神秘的声音精灵,有的家庭有熊猫牌收音机,晚上开窗放响,全村都能听到《杨家将》的评书。

广播放完新闻后,还会播些革命歌曲,村民围在一起听,不知不觉就唱了起来。



还有一种夜生活,今天听来可能让人脸红-听房,是的,你没看错,村里的年轻人常常在新婚夫妻的窗外偷听动静,戳破窗纸都不稀奇。

被发现了,挨骂也是笑嘻嘻的,这种偷听行为,虽说不太文明,但在那个娱乐匮乏的年代,却是青年人寻找刺激的方式,也是一种微妙的人际社交。



孩子们的夜晚则更显艰辛又温馨,屋里冷得结霜,水盆一夜结冰,孩子们手脚冻得紫红,在煤油灯下写作业,穿着哥哥穿过、姐姐改过的衣服,补丁摞补丁,可他们脸上的笑容却比今天的孩子都灿烂,有时一家七八口挤在一炕,兄妹头对脚地睡,打个哈欠都要侧着脸。



时光回到改革开放初期,人民公社逐步解体,生产队模式退出历史舞台,但那些夜晚的细节、声音、影像,却深深印在一代人的记忆里。

这些记忆,不是苦难的代名词,而是那个年代最真实、最有温度的生活剪影。

那个年代不只有苦和累,真实的生产队夜晚,是热闹的,是有趣的,是值得我们铭记的。

它不只是历史的一页,更是中国人集体记忆中的一束光。



声明:个人原创,仅供参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24小时内连收两大噩耗,普京一句不跟中国提及,准备自己硬扛到底

24小时内连收两大噩耗,普京一句不跟中国提及,准备自己硬扛到底

boss外传
2025-09-20 00:00:11
731全球上映:日本网友评论语出惊死人,你们怎么看?

731全球上映:日本网友评论语出惊死人,你们怎么看?

花心电影
2025-09-19 17:57:51
库明加经纪人回应续约:可签3年7520万或2年4500万 需加球员选项

库明加经纪人回应续约:可签3年7520万或2年4500万 需加球员选项

醉卧浮生
2025-09-19 11:04:25
泰国公布新政府内阁名单

泰国公布新政府内阁名单

新华社
2025-09-19 15:13:06
万科组织架构大调整:撤销所有区域公司

万科组织架构大调整:撤销所有区域公司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17 22:04:10
无视中央环保督察,青海一“矿霸”非法填埋万吨危废

无视中央环保督察,青海一“矿霸”非法填埋万吨危废

中国能源网
2025-09-19 10:51:13
上海世茂滨江花园:16.2万→6.05万/㎡:松绑难掩残酷现实

上海世茂滨江花园:16.2万→6.05万/㎡:松绑难掩残酷现实

靓仔情感
2025-09-19 10:01:42
反转?氢氟酸夺命后续:家属掩盖事实,涂某并非散步,责任咋划分

反转?氢氟酸夺命后续:家属掩盖事实,涂某并非散步,责任咋划分

法老不说教
2025-09-19 17:12:27
女子400米栏:博尔跑出51秒54的本赛季世界最佳,成功卫冕

女子400米栏:博尔跑出51秒54的本赛季世界最佳,成功卫冕

懂球帝
2025-09-19 20:41:13
七龙珠:《龙珠》三大反派原型竟然是历代编辑,鸟山明却矢口否认

七龙珠:《龙珠》三大反派原型竟然是历代编辑,鸟山明却矢口否认

动漫心世界
2025-09-18 17:03:36
德国教授暴力拆解中国盾构机,触发自毁机制,关键数据全部清零!

德国教授暴力拆解中国盾构机,触发自毁机制,关键数据全部清零!

李砍柴
2025-08-11 00:01:51
NBA新赛季将诞生14个5000万先生,也就6人值得!大帝布克还不够格

NBA新赛季将诞生14个5000万先生,也就6人值得!大帝布克还不够格

老郎体育汇
2025-09-18 20:59:18
田径世锦赛奖牌榜!中国队1银2铜排名第21,美国队11金遥遥领先

田径世锦赛奖牌榜!中国队1银2铜排名第21,美国队11金遥遥领先

烧体坛
2025-09-19 22:24:17
早晚温差12℃!北京下周降温——

早晚温差12℃!北京下周降温——

BRTV新闻
2025-09-19 20:12:46
蔡依林自曝患蛇缠腰后早睡,网友:我们也得改改了

蔡依林自曝患蛇缠腰后早睡,网友:我们也得改改了

爱吃冰棍的小痞子
2025-09-18 21:59:16
禽兽!男粉丝冒充外卖员,与女主播强行发生6次关系,生理期都不放过!

禽兽!男粉丝冒充外卖员,与女主播强行发生6次关系,生理期都不放过!

闲侃闲侃
2025-09-12 08:34:27
为什么江西没有西贝的门店?江西网友:4个原因,根本不敢来

为什么江西没有西贝的门店?江西网友:4个原因,根本不敢来

博览历史
2025-09-19 17:00:12
“鸡毛秀”停播之际,特朗普庆祝并呼吁吊销批评者媒体执照

“鸡毛秀”停播之际,特朗普庆祝并呼吁吊销批评者媒体执照

红星新闻
2025-09-19 19:47:24
妻子带全家去北京玩,但没有我父母,我带父母去云南她急了:谁付钱

妻子带全家去北京玩,但没有我父母,我带父母去云南她急了:谁付钱

磊子讲史
2025-06-21 13:37:31
王晓晨医美脸太可怕了,倒胃口,还是46岁陈好自然老去,更胜一筹

王晓晨医美脸太可怕了,倒胃口,还是46岁陈好自然老去,更胜一筹

寻墨阁
2025-09-18 10:25:31
2025-09-20 01:55:00
优趣纪史记
优趣纪史记
为何我的眼里常含热泪,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1039文章数 207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艺术要闻

故宫珍藏的墨迹《十七帖》,比拓本更精良,这才是地道的魏晋写法

头条要闻

山东入室被抢男婴到15岁没见过汽车 养家从不让他出门

头条要闻

山东入室被抢男婴到15岁没见过汽车 养家从不让他出门

体育要闻

从轮椅到铜牌 他熬了7年:下个目标唱国歌!

娱乐要闻

全智贤被全面抵制!相关代言评论区沦陷

财经要闻

习近平同美国总统特朗普通电话

科技要闻

直击iPhone 17开售:消费者偏爱银色橙色

汽车要闻

对话周光:一个技术理想主义者的“蜕变”

态度原创

房产
艺术
家居
教育
军事航空

房产要闻

全民撑广州,不止于赛场!与“有态度”者共筑城市骄傲

艺术要闻

故宫珍藏的墨迹《十七帖》,比拓本更精良,这才是地道的魏晋写法

家居要闻

公共艺术 限时体验打造

教育要闻

外国新闻史重点背诵清单。

军事要闻

卫星图像显示以军坦克集结加沙城周围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