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开国大将陈赓,大家肯定都不陌生,不管是“黄埔三杰”的称号,还是背着蒋介石逃命的壮举,亦或者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的累累战功,都让人对这个名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除了这样的赫赫战功以外,陈赓还有个众所周知的特点,那就是“幽默”。
![]()
1950年夏天,越南北部太原附近的密林里,一张合影在越共中央秘密营地定格。
镜头里,六十岁的胡志明站在中间,左手边是越南人民军总司令武元甲,右手边那个穿着军装、眼神锐利的中年人,正是中国的陈赓大将。
这张照片后来成了珍贵的历史见证,不过,大家看了照片,应该都会感到疑惑:那时候朝鲜战争都快打起来了,陈赓这样的战将,怎么会跑到越南去?一切,还要从胡志明的求助说起。
![]()
自从1945年越南成功赶走日本兵以后,法国人又卷土重来,他们扶持傀儡政权,把越南分成南北两块打。北越这边,越共领着人硬扛了5年,可毕竟装备太差,又缺经验,眼看着马上就要撑不住了。
无奈之下,越南主席胡志明化名“胡光”,徒步穿越中越边境的原始森林,前往北京。但这时毛主席正在莫斯科访问,周总理代表中共中央接待胡志明,并且转达了毛主席的意见:“到苏联见。”
![]()
那时候,新中国也刚刚成立,自己这边都一堆事情,可胡志明找上来的时候,我国领导人还是尽力提供帮助。到了莫斯科以后,胡志明就将自己的难处摆了出来,还提出了个具体要求:想要10个步兵师加一个高炮团的装备。
斯大林听了,说东欧那边正吃紧,抽不开身,提议让中国先上,回头苏联给中国补装备。毛主席当场就说:“广西就是你们的后方,要啥武器,直接去领。”
回到北京,胡志明又提了个更关键的请求:“能不能派个军事顾问?最好是陈赓同志。”我国那么多军事才能卓越的将领,为什么胡志明独独指名道姓要陈赓将军呢?
其实,他们早在1924年的时候就认识了。那时候,陈赓正在黄埔军校上学,他可是校园里的“风云人物”,不光身手好,脑子也十分灵活,更不用说性格又招人喜欢。当时,胡志明化名为“李瑞”,在孙中山的苏联顾问鲍罗廷身边做秘书。
期间,他常常去黄埔军校转悠,一来二去,就跟陈赓熟络起来。虽然后来两人都忙于自己的革命工作,可他们的交情一直都没有断开。胡志明知道,陈赓不光能打仗,在带队伍、搞战术方面也很有自己的一套,正巧这就是越南当时最缺的。
![]()
可他的要求让中央有些犯了难:那时候朝鲜局势越来越紧张,陈赓已经被内定为志愿军的重要人选,在这个时候,派他去越南,真的合适吗?
一见中央这个态度,胡志明也难免着急,托人带话请求道:“我们马上就要打一场大仗了,离了陈赓将军真不行啊!”最终,毛主席做了决定:“先帮越南把这关过了,朝鲜那边再作调整。”
![]()
陈赓接到中央的电报时,妻子刚刚生下小女儿,看着只有几个月的孩子,他告诉妻子:“看来又得走了,等我回来给娃起个好听的名字。”
1950年7月7日,陈赓就带着一群人上了火车。同行的有第四兵团的几个老部下:宣传部的曾延伟、作战处的王振夫,还有俩 “越南通”,黄景文和黄为,他们都是常年在边境摸爬滚打的老兵。
![]()
火车慢悠悠往南开,走了十几天才到中越边境。之后换汽车、步行,钻密林、蹚小河,又走了好几天。7月下旬,一行人终于踏上越南的土地,越共的人早就在路边等着了。迎接的队伍中,除了穿军装的同志们,还有3个推着水果车的越南妇女。
那么热的天气,车里堆着柠檬、菠萝,旁边还摆着咖啡壶。看着那3位忙前忙后的妇女,陈赓忍不住跟身边的人开玩笑:“这位送柠檬的,就叫‘柠檬小姐’;中午送菠萝的,是‘菠萝姑娘’;晚上送咖啡的,该叫‘咖啡大嫂’。”
这话很快就传开了,越南同志们也都跟着笑,说陈赓将军没架子。可玩笑归玩笑,陈赓心里清楚,胡志明叫他来,是来救命的。
刚到越共总部,陈赓还没来得及休息,就跟着武元甲去了前线。越南北部全是山区,山高林密,路比羊肠还窄。他一边走一边看,越看眉头越紧。跟越军干部一聊,问题就更明显了:不少人打游击还行,可一提怎么打大仗、怎么消灭敌人主力,就开始犯迷糊。
有的想直接去打高平,可那是法军重兵把守的据点,工事硬、援兵近,越军这点家底儿上去,纯属硬碰硬。
![]()
陈赓把地图铺开,跟胡志明、武元甲分析:“法军看着人多,其实软肋不少。他们的雇佣兵怕死,据点之间离得远,援兵一出来就容易被伏击。咱们不如先打东溪。”
东溪是个小据点,法军驻了些雇佣兵,看着人多,其实不经打。陈赓的主意是:先猛攻东溪,法军肯定从高平、谅山派兵来救,越军主力提前埋伏在半路,打他们个措手不及。这就是中国兵法里的“围点打援”。
越军干部一开始不理解:“东溪比高平小,打下来有啥用?”陈赓也不跟他们急,只是耐着性子解释:“打东溪不是为了占地方,是为了引蛇出洞。消灭了援兵,高平的法军就成了孤军,到时候想怎么收拾都行。”
胡志明听着连连点头,随后就下了命令:“就按陈赓同志说的办!”
![]()
9月初,东溪战役打响。越军按照陈赓的部署,夜里摸到东溪城外,凌晨突然发起进攻。法军的雇佣兵果然慌了神,没撑多久就举手投降了。
消息传到高平,法军果然派兵来救。可他们刚走到半路,就被埋伏的越军堵在山谷里。炮弹、手榴弹雨点似的砸下来,法军晕头转向,跑都没处跑。这一仗,越军不光拿下东溪,还歼灭了法军两个营,缴获了一堆枪炮。
前线报捷时,胡志明拉着陈赓的手,在密林中的小木屋里喝了杯咖啡,“陈赓同志,你这招太神了!”他笑着说,“以前我们总想着硬碰硬,现在才明白,打仗得动脑子。”
其实这场胜利背后,陈赓下了不少功夫。他不光给越军讲战术,还手把手教他们怎么搞侦察、怎么挖工事、怎么安排后勤。
有回看到越军战士扛着枪跑步,姿势不对,他当场示范:“枪要这样扛,省力气,还能随时瞄准。”战士们看着这位中国将军跟自己一样在泥地里摸爬滚打,都从心底里佩服。
![]()
面对越军忽然的变化,法国那边可就懵了。他们的指挥官后来在报告里写:“越南人突然像换了支军队,战术灵活得不像以前,肯定有高人指点。”听说指挥的是中国的陈赓,有人叹气道:“这下麻烦了。”
![]()
1950年10月,边界战役结束,越军一口气收复了十几个据点,把法军赶到了南方。陈赓看着战局稳定下来,心里对国内的惦记也越来越深,那会儿抗美援朝已经打响,毛主席来电,让他赶紧回国,准备去朝鲜。
离开前,胡志明在密林里摆了桌简单的宴席。没有大鱼大肉,还是香蕉、菠萝,外加一壶自酿的米酒。“陈赓同志,”胡志明举起酒杯,“你帮我们打赢了这一仗,越南人民永远记着你。”陈赓也举起杯:“是越南同志勇敢,我们只是搭了把手。以后有啥需要,尽管开口。”
![]()
临走那天,越共的同志们送了一程又一程。“柠檬小姐”塞给陈赓一袋柠檬,说:“将军,路上泡水喝,解乏。”陈赓笑着收下,跟他们挥手:“等你们把法国人赶跑了,我再来吃菠萝。”
10月底,陈赓回到国内,没多久就踏上了朝鲜战场。他在越南留下的,不光是几场胜利,还有一支脱胎换骨的越军,和中越两国“同志加兄弟”的情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