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牧心
子曰:“舜其大孝也与!德为圣人,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笃焉。故栽者培之,倾者覆之。诗曰:‘嘉乐君子,宪宪令德,宜民宜人。受禄于天。保佑命之,自天申之。’故大德者必受命。”——《中庸》第十七章
本章以帝舜为蓝,讲述德之重要。孔子言舜“德为圣人”而“受禄于天”,揭示出孝道不仅是人伦秩序的基石,更是沟通天道的密钥。舜以孝行立身,最终成就圣人之德,坐拥天子之位,享四海之供。可见大德是获得上天认可的基础,而孝道则是大德的第一要素。父母亲情是最基础的人际关系,故而若没有孝作为根基,其他各种美德便是枉然;反之,孝能够衍生出其他美德,最终“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这种由孝及德的升华轨迹,恰似江河发源于涓滴,揭示出孝道作为德性本源的生命力。
“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笃焉”的宇宙法则,揭示着自然秩序中蕴含的必然与应然的统一。如同树木生长需顺应其材质,人类社会的运行同样遵循着德性发展的内在规律。《三字经》有言:“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每个人与生俱来皆有孝等善之德性,拥之则立,弃之则废,这就是“栽者培之,倾者覆之”。
舜从耕稼陶渔的普通人成长为圣王,正是德性不断朝着正面(符合天道)的方向成长(栽者培之)的结果,这种成长不是对天命的被动接受,而是以道德实践主动迎合天命旨意。商汤以“予一人有罪,无以尔万方”(《尚书·商书·汤诰》)的仁德感动上苍;周文王以“三分天下有其二”(《论语·泰伯》)的德行凝聚天命,印证了《周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的宇宙规律。这种天人感应的深层逻辑,在于德性修为能够改变生命质地,使个体精神与天地正气(天命)形成共振频率。
“故大德者必受命”。此论断犹如黄钟大吕,穿透三千年的时空帷幕,在当代文明困境中愈发显其真理性。当现代人困于工具理性与功利主义的囚笼时,舜“耕历山而民让畔,渔雷泽而人让居”(《史记·五帝本纪》)的德性感召,恰似暗夜明烛,揭示着德性实践对群体文明的建构力量。“大德者受命”绝非简单的因果报应,而是孟子“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孟子·尽心章句下》)的德性光辉的自然显化。当个体的精神境界突破私欲藩篱,其生命便如日月经天般成为道德秩序的枢轴,成为影响社会风气的正能量。这种承载在《诗经》“维天之命,於穆不已”的咏叹中,完成了从个体修身到天下治平的闭环,使“受命”不再局限于权位更迭的表象,而升华为人类文明对至善境界的永恒趋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