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参考历史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相关文献来源。
![]()
(孔府)
乾隆十八年,五月二十八日。
盛夏虽未来到,但空气中已经有些闷热,隐约间似乎能听到蝉鸣。
这天一大早,在山东曲阜孔府,来了一个不速之客。
孔府,是孔子的世袭衍圣公的后代居住的府邸。
朱红色的大门刚刚打开,孔府的下人就看到一个男人直挺挺的站在门口,而且估计这男的后半夜就来了,已经等了挺老长时间。
下人上下打量,发现男人约么有三十七八岁,衣服破烂,浑身脏污,不是流浪汉,那就是要饭的。
几个下人伸手要把他撵走,没想到男人却叉腰大叫,说自己是孔家的亲戚,自己有一封重要的书信,叫交给当代的衍圣公。
下人呵呵一乐,很显然并不相信,这孔府是天下读书人的圣地,哪里会有这么个穷亲戚。
下人说你就别胡闹了,你赶紧走,你再不走,我们就把你棍棒打散。
没成想,这人不仅不走,反而开始在门口大吵大闹起来,他和一帮下人争执不下,推搡间男人从上衣袖子里掏出一封书信,要下人们赶紧替他送到府里去。
说来也巧,就在门外闹哄哄的这个时候,孔府衍圣公孔昭焕正好出门遛弯,撞见了这一幕。
孔昭焕,字显文,是孔子的第七十一代孙。
孔昭焕是衍圣公,是孔府的当家人,他的道德水平和个人素质肯定是几个下人不能比的,他马上就制止了下人们粗鲁的行为,了解了事情的原委,并且把男人手里的书信拿了过来。
其实这年头,打着是孔家亲戚来招摇撞骗的大有人在,孔昭焕已经习惯了,圣人有好生之德,对于此等胡搅蛮缠之辈,孔昭焕也从来都不会为难,一般是给点钱就打发走了。
可是,这回把这封信一打开,一读,孔昭焕惊的是目瞪口呆,汗都下来了,他立刻叫下人们将眼前的男人擒住,旋即扭送到了曲阜县衙。
审讯之下,男人的来历逐渐清晰。
![]()
(丁文彬)
此人名曰丁文彬,三十九岁,浙江上虞人。
丁文彬童年不幸,家里非常穷,父亲很早就死了,没办法,母亲只好带着丁文彬辗转一些大户人家,给人家做佣人。
长大之后,母亲也过世了,丁文彬无处可去,投奔了他在松江府的一个哥哥,叫做丁文耀。
他哥哥是个走街串巷的小贩,勉强温饱,丁文彬少时做过大户人家少爷的伴读,因此识文断字,略懂诗文,便在哥哥家里靠教书为生。
当然这哥俩都是挣扎在温饱线上,经常是有上顿没下蹲,穷困潦倒是生活常态。
在书信中,他声称自己早年间曾经来过山东曲阜一趟,并且因为一些机缘巧合的神奇际遇,见到了上一代的老衍圣公,也就是孔昭焕的父亲孔广棨。
他还说,孔广棨不愧为衍圣公,非常的厉害,道德很高尚,而且还能恪守尧舜之道,所以孔广棨应该做皇帝才对。
老衍圣公对自己还很赏识,认为自己就是和上古圣王舜一样的人物,所以老衍圣公就把皇位传给了自己,顺便,老衍圣公还把自己的两个女儿许配给了他。
他这趟来,就是为了迎娶孔家的这两个女儿的。
丁文彬还说,你们别觉得我是精神病,这一切都是真实的,因为我在给孔昭焕的书籍中已经详尽的介绍过,自己早已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国家,国名叫做大夏,年号叫做天元,只是后来觉得不好听,所以自己又请示上帝,把年号改成了昭武。
在书信中,丁文彬更是大封群臣,哥哥丁文耀被封为夏文公,丁家一个远房亲戚丁左白,被封为了太宰,相当于是宰相,丁文彬甚至还封了一个妃子,这个妃子是松江府一个茶馆老板的女儿。
至于为什么要把人家姑娘封为妃子,丁文彬的理由是,自己落魄之际曾经蒙这个茶馆老板的收留,给茶馆老板拉了半年的风箱,因此而混了口饭吃,自己心怀感激之情,纳其女为妃来报答。
丁文彬越说越兴奋,他又从随身携带的包袱里掏出了好几本书籍,这些书籍大部分是丁文彬自己编写的,其中有他给自己的国家设计的历法,有他设计的钱币样式,还有他记载自己的所谓圣训圣谕,以及他自行编造的大夏国的历史。
面对这种情况,小小的县级衙门已经不能处理了,这是什么行为?这丁文彬是要造反呐。
衙门不敢耽误时间,马上就把案情汇报给了时任山东巡抚的杨应琚。
杨应琚一听也吓坏了,是马不停蹄,星夜兼程,从济南往曲阜赶,到了之后连饭也没顾上吃,直接对丁文彬展开了审讯。
杨应琚问,说丁文彬啊,你不过是个穷苦出身,现在看你这副模样,和乞丐也没什么区别了,当年的老衍圣公尊贵无比,怎么会把两个金枝玉叶一般的女儿许配给你这么一个穷酸?何况这么大的事情,怎么连个媒人都没有?
杨应琚说的很有道理,但丁文彬认为没道理,他反驳道:
大人此言差矣,我的婚事是奉了上帝的命令,既然是上帝的命令,那就是天命,是不需要媒人的。
![]()
(清代巡抚)
丁文彬还为自己的说辞举例,他说,上古时期,舜就娶走了尧的两个女儿,这是史书上记载的明明白白的,有什么可大惊小怪?
杨应琚问,你脱离了大清的统治,建立了一个叫做大夏的新国家,你还使用天元,昭武这样的年号,公然宣城自己是皇帝,你还模仿皇帝的口吻来撰写书籍,记录历史,你这是大逆不道,诛灭九族的罪过。
丁文彬不以为然,他说你以为我愿意做这些事情啊,我不愿意,只是上帝要求我必须这么做,我也很无奈。
杨应琚问,说你既然敢做如此枭獍其心,无君无父的事情,想来必有同谋,你赶紧如实交代。
丁文彬还是说,自己就是一个人,这都是上帝让他干的,他还讥笑杨应琚,说自己现在连饭都吃不饱了,万分劳苦,哪儿还会有人愿意帮我?实在是供不出来同谋。
您要说丁文彬真的供不出来同谋么?也不见得,本月初他从松江府出发到山东曲阜,其实不是一个人,而是两个人,另外一个人,叫做田应隆。
田应隆,是丁文彬雇佣的一个挑夫,专门帮丁文彬拿行李的。
那根据田应隆供述,说自己是在路上搭船的时候偶然认识的丁文彬,丁文彬软磨硬泡,许诺以二百文钱雇佣自己,说只要陪着他到了山东曲阜,就给结钱。
可是这丁文彬啊,他穷的是叮当响,别说给自己结钱了,一路上他吃不起饭,还找自己借了十文钱。
在整个审讯过程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丁文彬反复提到的“上帝”。
《尚书》说: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其克相上帝,宠绥四方,《诗经》中有:皇矣上帝,临下有赫,监观四方,求民之莫。
在先秦时期,上帝指的是昊天上帝,这是古代中国的至高神祇,被视为宇宙主宰,秦汉之后逐渐融入了五方天帝的体系,等到基督教传入中国的时候,上帝又代指全知全能的造物神,比如耶稣,他就是上帝的儿子,被称为救世主。
杨应琚是封疆大吏,以他的身份级别和知识背景,他肯定知道上帝意味着什么,但是怪就怪在,丁文彬说的这个上帝,是四不像,非东方神非西方神,反而更像是一个臆造出来的产物。
通俗一点说,杨应琚认为丁文彬是个疯子。
最后,丁文彬以诸多挑衅皇帝,造谣生事,忤逆不道的罪名被凌迟处死。
对于一个毫无逻辑,甚至是有可能智力有问题的疯子,有必要处以这么严重的处罚么?
![]()
(乾隆皇帝)
反正对皇帝来说是挺有必要的。
案件上达天听之前,杨应琚其实已经对丁文彬上过大邢,此前为了来到曲阜,丁文彬给别人测字,写对联,甚至是乞讨,或许是患有原发病,丁文彬的头发已经掉光,他没有旅行用具,赶上山东多雨,暴雨之中他只能拿着一个破雨伞勉强赶路,他的全部行李,只有一封书信,几本书,一个包裹,一套铺盖。
因为长期营养不良,没有正常的居所,丁文彬的身体情况已经相当不好,何况又吃了大刑,此时在牢狱中已经奄奄一息,乾隆生怕丁文彬病死,特地在卷宗中批示,让杨应琚根据丁文彬的病情定夺,如果丁文彬病危,可以不用等到秋后,提前就把他给凌迟了。
一个癞蛤蟆想吃天鹅肉的穷酸书生,读了点圣贤书就发昏,妄称天命,觊觎神器,这似乎完全符合《大清律》中“谋反大逆”的条款,可以干净利落的结案,并起到杀一儆百的震慑效果。
所以,整个案件的流程非常之快,丁文彬五月二十八日犯案,六月十六日就被当众凌迟处死——
临死之前,丁文彬的嘴里还在念叨着,是上帝在引导着他...
《刑案汇览》
《清高宗实录》
《清代文字狱档案》
沈亭亭.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中学政史地(初中适用),2024
李卓然.法律视角下清代前中期文字狱变化研究.天中学刊,2023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