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公益·梦起航
“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
清华附中第十二届“微公益·梦起航”学生暑期助学共学项目温暖启程
由附中基金会“大中教育发展基金”支持
清华附中高一学部18名同学
及现就读于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校友
在带队教师的带领下走进甘肃嘉峪关市
与酒钢三中的学子们开展共学交流活动
01、初次相识
微公益·梦起航
经过一个月紧锣密鼓的准备
附中学子满心欢喜来到嘉峪关
落地后立即被酒钢三中师生的
真诚和热情所感染
简短而隆重的开营仪式结束后
破冰活动开始了
两校学子围坐在一起亲切交流
共同拉开本次活动序幕
启动仪式与破冰现场
02、项目开展
微公益·梦起航
此次共学活动不同于以往授课形式
开启了创新探索的新篇章
清华附中和酒钢三中的40名同学
依据专长与爱好组建4个小组
他们需要在2-3天的任务周期内
凭借创新思维攻克难题
争分夺秒推动工作
完成重重挑战
各组介绍项目、招募成员
这是充满挑战的历程
高强度的任务考验着同学们的能力与耐力
但每个小组都展现出了惊人的行动力
深厚的科研素养
默契的成员配合
坚韧不拔的勇气
他们在闭营仪式上亮出精心打造的成果
为合作之旅留下精彩印记
纪录片组
纪录片组带来的是一部聚焦嘉峪关关城与长城的纪实短片。成员们踏遍关城内外、长城沿线,反复推敲叙事线索,采用无人机航拍与地面特写结合的拍摄方式,实景画面与史料解说结合的呈现方式,展现出嘉峪关关城与长城的历史风貌和精神内涵。在制作中,大家顶着烈日捕捉光影变幻,精心配乐烘托出边塞古迹的厚重氛围,最终通过短片,让观众领略到万里长城的磅礴气势与千年雄关的岁月沧桑。
纪录片组工作场景
纪录片组汇报作展示
科技小车组
科技小车组的课题是制作蓝牙避障小车。从制作车身、连接线路,调试代码、改善参数,到精心设计外观装饰,小组成员们寸步不息,向目标奔去。纵使中途困难迭起,组员们也像小车一样成功地越过了障碍,奔赴终点。创新永不殆,科技伴君行。小车是一个结果,也是一个象征。
科技小车组工作场景
科技小车组汇报展示
文化展览组
文化展览组共有2个项目,一个是北纬40°文化带展览,另一个是用毛线钩织甘肃省地图。在第一个项目的制作过程中,同学们选择了穿过嘉峪关和北京的同一条纬线——北纬40度,通过查阅资料,手工制作标志性地标,不同区域的文化差异与联系。在第二个项目中,同学们运用不同颜色的毛线和钩织手法来表现甘肃省不同市的特色,并利用圆盘绘制以“我心中的甘肃”为主题的画作,将其悬挂在钩织地图下。
文化展览组工作场景
文化展览组汇报展示
原创音乐组
原创音乐组从零开始作词作曲,共同协作完成了一首活泼而热烈的歌曲《佳遇》。“佳遇”谐音是嘉峪关的“嘉峪”,他们在词的部分融入这几天的所见所思所想,伴奏则全部由本组同学进行现场演绎,歌曲中融入了vocal、长笛、吉他、贝斯、键盘与架子鼓,象征着他们灿烂的青春和友谊。
原创音乐组工作场景
原创音乐组汇报展示
03、研学实践
微公益·梦起航
在本次活动中
清华附中和酒钢三中的同学们
开启别具意义的探索之旅
共同拓宽视野、深化知识
他们先后走进中核集团四O四、酒泉钢铁厂、嘉峪关博物馆
深入了解我国核工业的神秘与伟大
见证钢铁工业的蓬勃发展
享受与工业科技亲密接触的难忘时光
每到一处都激励着同学们
在未来的学习与生活中
带着这份对科技和工业的热爱
勇于探索、不断前行
为国家繁荣发展贡献力量
参观中核四O四
参观嘉峪关博物馆
收获与感悟
五天时光虽短,却留下了太多深刻的记忆。从初见时众人列队接机的热情,到离别时含泪挥手的不舍;从结业仪式上那首“跨越千里只为相逢,在这蓝天碧野的夏日,缘分让我们在此相聚”的动情演唱,到清华大学赵绥学长为高三学子分享高考备考与志愿填报的经验;从一起吃烤肉时的欢声笑语,到互赠礼物时的暖心瞬间……这些细碎的片段都在诉说着:这次出行无比值得,这是一场最美好的邂逅。短短五天里,同学们彼此扶持、携手应对挑战,在成长中结下友谊,成就了一场双向的奔赴。
——高一18班 黄兰馨
共和新纪,伟人催镫。修我戈矛……《核城赋》一篇轰轰烈烈,记述了多代核工业者与科学家一生的事迹。想当初他们踏上征途时,眼中只有理想,身后只有需要建设的祖国,浑然不畏将临的“浩浩乎平沙无垠”。算盘声中,一行行计算公式铺陈开来,在黑板上熠熠生辉。保密、风沙、辐射……他们就甘愿隐姓埋名、住地窝子、义无反顾地冲入核反应厅……核城英雄塔上九个手印赫然醒目,“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三代人从筚路蓝缕焚膏继晷,几经风雨,砥砺前行,集多方努力将404建设为一座核工业研发生产基地。核城精神代代传,烧灯续昼永不辍。
问天下太平,何以藉凭?以脊梁撑起一方宏远理想,以精神铸就一扇卫国屏障。核城先辈,是我辈榜样。
——高一15班 肖鹤盈
了解了“34-32英雄集体”的故事后,对历史课上学到的人民英雄观有了更直观的感受。这个世界从来不缺英雄,他们用实际行动说明着,在危难时刻,总有人会义无反顾地挺身而出。幸运的是,我们有一群可爱的人。26个小时的抢救,每一步的精准与迅速,都在最大程度上进行止损。泪水都在眼眶打转,英雄应该被铭记。
——高一9班 王若秋
人生意义得以实现的方式众说纷纭,但或许可以分为于内与于外。有的人以世界的精彩升华自身,有的人以自身的绽放闪耀世界。核城工作者们未必熟悉之乎者也,未必都是大科学家。他们本与常人一样,却以投身核工业、奉献于祖国、留印于世界的方式实现了人生意义。他们的意志坚定,他们的理想宏远,他们的信仰纯净。唯有如他们一般的人前赴后继,一个国家才能于贫弱中崛起,她的人民才能于旧蜕中新生。
——高一16班 管遠之
展厅里泛黄的照片、锈迹斑斑的仪器、手写的实验记录,无声诉说着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艰苦卓绝。老一辈核工业人告别亲人、扎根戈壁,在“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儿”的保密承诺中,用算盘计算数据,用土法提炼材料,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为“两弹一星”筑起基石。当听到“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口号背后,是无数人将名字刻进戈壁、把功绩藏入史册的选择时,内心的震撼难以言表——他们用“隐姓埋名”的付出,换来了国家挺直腰杆的底气。
——高一3班 刘韬
这次共学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辆小车、一幅画作、一首音乐、一部纪录片,更是在四零四“戈壁滩上献青春”的以身许国的精神,是同学们之间建立起的深厚的友谊与情谊。也许在未来的某一天,当你想起这次共学,想起你所遇见过的事和人时,它们将给予你无尽的精神力量,引领你前行的道路。
——高一14班 叶思远
五天时间还是太过短暂和迅速,离别时刻心中有满满的不舍,分别只是为了下次更好的相见。这几天里我收获了新的技能,收获了对自己的突破和锻炼,收获了团队合作能力,更重要的是收获了永远难忘的友谊。“祁连雪峰蜿蜒,遥望山脉入心间,金黄蝴蝶落窗边,抬头,看见……”
——高一2班 冯路珈
微公益·梦起航
2014年暑假,清华附中高13级的26位同学来到四川省南部县保城乡保城小学,开展了为期5天的支教活动,“微公益·梦起航”清华附中学生暑期支教项目拉开帷幕。十年间,一届届支教团的同学们,走进四川、陕西、内蒙古、河北、山西、广东、河南等省份(自治区)的乡村小学县城小学,为那里的孩子带去知识与欢乐,点燃一盏梦想的灯。
2024年暑假,随着与嘉峪关市酒钢三中学生项目式学习成功举办,支教项目进入2.0版本,“同侪创学”成为又一主题。
2025年暑假,附中组建新一届团队,赴各地开展助学共学项目,继续实现“给别人一个梦想,给自己一份成长”。
“大中教育发展基金”简介:
“大中教育发展基金”由清华附中校友林圃生及所在企业于2023年10月21日清华附中108周年校庆之际捐资设立。该基金设立于清华附中教育基金会,用于支持清华附中发展建设、离退休教师工作、教育帮扶等领域。
图文来源: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微信公众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