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下午,支教组的记叙文写作入门课上,一场从"畏难"到"乐写"的转变悄然发生。小老师们用巧妙引导化解了孩子们对写作的抵触,让笔尖流淌出一个个真实鲜活的小故事。
课程伊始,小老师站在讲台上,耐心讲解记叙文的概念:"写人、写事、写物,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记下来,就是记叙文。"随后展示的美文范例,字里行间的细腻描写让教室格外安静。但这份安静很快被不安取代——有孩子悄悄转动铅笔,有孩子趴在桌上盯着空白作文纸,更有几个小声嘀咕:"不会写""好难啊"。眼看颓废情绪在教室里蔓延,小老师突然话锋一转:"大家还记得昨天学儒家'仁'和'礼'时,你们当小导演编的剧本吗?"
这句话像一把钥匙,瞬间打开了孩子们的记忆闸门。"你们写老奶奶摔倒后,小明主动扶起来,这就是在讲一件事,其实就是记叙文呀!"小老师笑着补充。教室里的躁动渐渐平息,孩子们的眼神从迷茫变得专注,有人开始挠挠头回想剧本细节,有人下意识地在纸上画起小符号,紧绷的肩膀也放松了许多。
沉默片刻后,坐在前排的一个女孩子率先拿起笔,腰背挺得笔直,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没过多久,她高高举起手:"老师,能再给我两张纸吗?"小老师走过去一看,不禁露出惊喜的笑容——女孩的字方方正正占满格子,字迹工整得不像出自孩童之手,一页纸已经写得满满当当。
榜样的力量迅速显现。其他孩子陆续动笔,有的在稿纸上画下简单的情节示意图,有的咬着笔杆回忆暑假趣事。有个男孩把昨天编的"扶老奶奶剧本"改写成记叙文,字里行间透着对"礼貌"的理解;穿蓝衣服的小姑娘则写下去游泳班的经历,连矫正动作的苦难和得到贴纸的甜都写得清清楚楚;还有个虎头虎脑的男生,用歪歪扭扭的字记录了全家去海边的快乐,连浪花打湿裤脚的凉意都描述得格外生动。
下课前的分享环节成了最热闹的时刻。最后写完的女孩走上讲台,捧着两页半的作文念起来:她写好朋友约她去肯德基却让她一个人付钱,写爸爸不让她骑车却允许朋友载她,写石子路上的颠簸和摔倒后的血迹,最后那句"我决定再也不跟她玩了",稚嫩的声音里带着不容置疑的认真,引得台下小朋友们连连点头。
从抵触到投入,从空白到满纸童真,这堂写作课不仅教会孩子们什么是记叙文,更让他们发现:原来写作不用刻意"编故事",生活里的点点滴滴,都是最好的写作素材。当孩子们围着小老师,叽叽喳喳讨论着彼此的作文时,夕阳透过窗户洒在摊开的稿纸上,那些歪歪扭扭的字迹,仿佛都在闪闪发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