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天山脚下,温宿县博孜墩柯尔克孜族乡的夏花开得正艳。宝美特柯尔克孜女子手工绣品农民专业合作社里,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布如力·斯开克正带领徒弟们赶制订单,彩线在绣娘们指尖流转。身旁那幅专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创作的绣品格外醒目:硕大的石榴被花草环绕,56颗石榴籽紧密相依,两只白鸽展翅其间,寓意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相拥,和谐共生、共守家园。
![]()
图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布如力·斯开克和徒弟为献礼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绣制的次序作品。(赵新昌 摄)
“今年是自治区成立70周年,我跟徒弟们一起绣了这件作品。鸽子代表和平,花草簇拥着石榴顺着藤蔓缠在一起,就像咱们各民族在这片土地上共生共荣。”61岁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布如力・斯开克说。
布如力与刺绣相伴了半个多世纪。从10岁跟着母亲学绣羊毛袜,到如今成为国家级传承人,见证了柯尔克孜族刺绣的蜕变。2008年这项技艺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6年,宝美特柯尔克孜女子手工绣品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后,陆续有50多名绣娘在这里传承手艺,年龄最小的20岁,最大的58岁。
56岁的阿依努尔·库都斯跟着布如力学了15年刺绣,如今靠这门手艺每年能挣一万多元。阿依努尔·库都斯说:“农忙时种地,闲了就刺绣,一边看孙子一边挣钱,这样的日子以前想都不敢想。”
柯尔克孜族刺绣特色鲜明,图案取材自然,色彩鲜艳,针法多样,工艺精湛,曾是“藏在毡房里的技艺”,鲜为外界所知。变化源于合作社探索的“合作社+农户+订单”模式。绣娘们按标准赶制,合作社统一接单、销售。绣娘们既守住传统,又开发出时尚产品,赢得更多人青睐。
新疆塔里木河流域阿克苏河水利管理中心驻温宿县博孜墩柯尔克孜族乡博孜墩村工作队副队长迪力夏提·阿布都卡地尔:“我们在保留传统的基础上开发文旅产品,小花帽摆件、电脑包这些新产品很受游客和年轻人欢迎,还和内地厂家合作接单,收入越来越可观。”
2021年,在温宿县妇联、金华市援疆指挥部等部门的支持下,布如力带着徒弟赴江浙一带,学习苏州、婺绣等技艺,将江南绣法融入柯尔克孜族纹样。
柯尔克孜族刺绣从山间手艺成长为特色产业,一针一线绣出的是文化传承,是生活希望。从守正传承到创新发展,非遗绣品正带着天山韵味,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国家级非遗传承 布如力·斯开克说:“希望带着孩子们把这门手艺传下去,永远不能丢。”(通讯员 赵新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