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五年正月,明廷以徐达为征虏大将军,李文忠、冯胜为副,发十五万众并兵分三路征剿北元,即“岭北之役”。但这历时近一年的北伐(第二次)不仅惨遭失败,还在一定程度上改写了大明的国策。
![]()
按照《明太祖实录·卷七十一》的记载,这场战役在策划之初,明廷内部就存在比较严重的分歧:
徐达曰:“今天下大定,庶民已安,北虏归附者相继,惟王保保出没边境,今复遁居和林。臣愿鼓率将士,以剿绝之。”
上曰:“彼朔漠一穷寇耳,终当绝灭。但今败亡之众,远处绝漠,以死自卫,困兽犹斗,况穷寇乎?姑置之。”
诸将曰:“王保保狡猾狙诈,使其在,终必为寇,不如取之,永清沙漠。”
本着穷寇勿追的观念,朱元璋觉得与其逼迫北元拼死决战,不如坐观他们内耗自溃。但徐达抛出了一个让朱元璋难以拒绝的诱惑,“永清沙漠”。虽然徐达用这个理由说服了朱元璋,但也给他自己套上了枷锁。
对于此次北伐明廷的战略规划是,徐达的五万中路军(由雁门关北上)为正,寻机诱歼北元主力王保保部后,再攻占和林。冯胜率五万西路军攻向河西走廊一带,其主要目的是牵制嘉峪关以西的蒙元势力(如察合台汗国),防止他们支援和林。如果中路明军顺利击溃王保保,再向东(和林)包围并歼灭北元残部。
李文忠率五万东路军出居庸关至应昌,摆出佯攻辽东的态势。一是牵制、震慑盘踞在辽东的蒙古各部,二是麻痹北元。待王保保与中路明军展开决战后,再向西攻往和林,以助徐达荡平北元。
简单来说,这次北伐成败的关键,在于徐达能否诱出王保保并胜之。所以开战前,朱元璋特意叮嘱徐达要有耐心急不得,“大将军由中路出雁门,扬言趋和林,而实迟重,致其来,击之必可破也 … 卿等宜益思戒慎,不可轻敌”。
但中路军兵出雁门关后,王保保并未“按计划”率北元主力来战。等了一段时间后,徐达决定主动施压。二月下旬徐达命蓝玉率先锋北上寻敌,双方在野马川(今蒙古克鲁伦河)发生小规模遭遇战,北元军队向北败退。
![]()
三月末,北上至土剌河(今蒙古乌兰巴托以西)的蓝玉部接触到了王保保。但王保保似乎被吓着了,其前锋略有失利就率全军向北撤退 …… 对军事有一定了解的人,这时基本都该怀疑,王保保是不是在玩诱敌深入?
但徐达最终的选择是 -- 中路全军压上。不少人觉得徐达做出这个错误决定的原因是暴风雪带来的减员以及后勤压力,让他失去理智开赌了。这是不是事实呢?
虽然暴风雪确实给明军带去很大的负面影响,但徐达是等到四月末雪都开始化了才大举北上的,不说一个月够不够他冷静,这也不是赌徒该有的耐心。而且经历了灾害减员,还敢大军压上,说明徐达不认为这些损失会让他打不赢。
换句话说,轻敌才是真正的原因之一,毕竟第一次北伐以及其后的对北元作战都太顺利了。因此徐达认为,只要追上王保保就必胜。除此之外,还有个重要原因就是之前夸下的海口,“永清沙漠”。
要想永清沙漠,必先彻底击溃北元;而想击溃北元,必先消灭王保保。因此徐达没法拖,王保保不主动来战,就得自己找机会去围歼王保保。所以与其放任王保保在草原四处游荡(还得考虑长期拖下去的钱粮问题),不如借着发现其踪迹之机主动出击。
只是徐达想错了,王保保并不是不想与明军决战,他只是不想以徐达设想的方式决战。
五月初六,王保保联合北元禁军将领贺宗哲部,在岭北伏击了求战心切的徐达,是役明军战死万余人。这是明军的惨败,但也旁证了徐达的能力。在他的指挥和组织下,“固垒而收之”,中伏的明军摆脱了溃败而全军覆灭的命运。
三万多败军在徐达的率领下,步步为营并向南撤退,最终成建制的脱离了王保保的围追堵截,但这并不能阻止已倒下的多米诺骨牌。
东路李文忠知悉徐达压上后,也按预先计划转向西进。但六月李文忠部赶到土剌河时,徐达早已败退,李文忠一下就成了新的孤军,很快就被北元包围于阿鲁河。虽然李文忠部同样突出重围,但损失同样惨重。
副将宣宁侯曹良臣、指挥同知常荣(常遇春从弟)、指挥使张耀、指挥使周显等多位高级将领战死,阵亡以及被俘士兵也在万人左右。突围后又因迷失方向陷入大漠之中,因缺乏辎重又减员万余。最终李文忠部撤至大明控制区时,损失过半。
西路的冯胜部,虽然表面大胜,但其带给明廷的“失败”一点也不比其它两路轻。
冯胜率军西出后,数胜北元军队、俘获大量人马牛羊等,还攻占了原本不属于蒙元直接统治的嘉峪关以西地区(蒙元和察合台汗国之间的羁縻州缓冲区)。但听闻岭北惨败的消息后,冯胜担心自己被北元和察合台夹击,因而选择了撤退。
![]()
冯胜不仅放弃了嘉峪关以西的哈密、敦煌等地,撤退过程中更是几乎放弃了甘肃全境,导致明朝的西北版图较之唐、北宋更为内缩,即著名的“弃地甘肃事件”。
此举让朱元璋大为光火,不仅未因战功嘉奖冯胜,还给予下旨申斥、贬职、籍没家财等处罚。而且此举在一定程度上也固化了明朝的西北边界,此后明廷再未直接控制嘉峪关以西。
除了以上简述的战损,岭北之役还有个让明廷损失极其惨重的地方 – 马匹。
明廷为岭北之役配置的军队总数不算太多,但其中大半是精锐骑兵。按照1比2或者1比3的兵马配比,仅战马就需15 ~ 20万匹。再加上负责后勤运输的驮马,明廷为此次出征配置的马匹在30万以上。
这些马绝大部分来源于明军对蒙元“遗产”的接收,或者说它们对于明廷是“不易再生资源”,而这几十万马匹在岭北之役中几乎消耗殆尽。洪武二十三年时明廷统计武备,明军官兵共计1204923人,而马仅45080匹 ……
所以岭北之役后,“明军自是希出塞矣”。不是怕了北元军队,而是明军靠两条腿难以在草原、大漠里追上蒙古人。而没有一支强力骑兵部队,明军就算一时胜利,也无法长期有效地控制草原。
注:朱棣五次北伐,除了第二次都未获取大的战果(马哈木在忽兰忽失温主动求战),主要原因也是骑兵少,无法追歼流窜的蒙古军队。
这是明朝北线整体性地由攻转为构筑边墙防守的原因之一,也是朱元璋放弃继承元朝全部行省(岭北行省)的原因。所以朱元璋在二十多年后,也仍然对岭北之败耿耿于怀。
![]()
(洪武三十年六月二十六日),千户支翰赉敕晋王圣旨:
噫!吾用兵一世,指挥诸将,未尝十分败北,致伤军士。正欲养锐,以观胡之变。其在朝诸人,日奏深入沙塞,初不准。日奏叠叠,试许之。不免兵疵于和林,轻信无谋者,以致伤生数万,此乃擅听群无谋者(锅还是得甩给别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