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被批准下放劳动的喜报
1960年11月3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的紧急指示信》(简称《12条》)。信中指出:
人民公社在同连续两年的、严重的自然灾害作斗争中,越来越表现出无比的优越性。当前的整个形势是大好的。相当大的一部分地区农业遭灾歉收所带来的困难是暂时的,是能够克服的。在农村人民公社化初期产生的一平二调的“共产风”,是违背人民公社现阶段政策的,是破坏生产力的……
事实上,在此之前,为迅速扭转当时的被动局面,周总理已提出从中央国家机关抽调一万名干部下放到基层,并成立了以周恩来为首,包括李富春、李先念、谭震林、习勋在内的“中央精简干部和安排劳动力五人小组”。
在为中央国家机关干部下放基层所召开的动员会上,总理说:“我们就是要把政治思想好、能够掌握政策、身体好的干部放下去,使每个公社、每个基层企业都有中央机关的干部直接联系,帮助开展工作……”
1960年11月10日,“五人小组”向中央提交了《关于中央一级机关抽调万名干部下放基层情况的报告》,报告中提到:“中央一级机关单位,在听了总理的报告以后,对抽调万名干部下乡的工作,决心大,行动快,迅速地掀起了申请下乡上山支援农业生产的群众运动。在充分发动群众的基础上,由各单位提名,经过各‘口’、两个机关党委和中央组织部的反复审查,确定了下放干部的名单……”
1956年9月,中共召开八大
很多人都知道,中共八大后主席曾退居二线,在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的那段时间里,主席较多的精力用于宏观的理论研究、以指导具体的实践。具体的工作都交给了刘少奇、周恩来、邓小等人负责。
如,习勋一九六0年九月三日提交的文件“关于中央各部门机构编制情况和精简意见的报告”,抬头写的就是“小平同志并中央”。
1961年4月9日,中共中央转发中央精简干部和安排劳动力五人小组《关于调整农村劳动力和精简下放职工问题的报告》,到了当年6月28日,中共中央转发又习勋的《关于中央机关精简情况的报告》,主席看到后、批示“坚决执行”。
主席还在信中指出:
“如果中央24万人中,已减1/3即8万人,并且还可以减去几万人,我想再减去4万人,不知行不行?各省、市、区一级,专区一级,县一级,这地方三级均照此计划,坚决精简,则将在全国范围内大为减少官僚主义,提高工作效率。
“另外工人减2000万,人民公社三级人员已有规定,如能坚决妥善实行,则一个人浮于事的严重问题就可以解决了。”
1961年6月28日,中央发出《关于精减职工工作若干问题的通知》,《通知》指出:这次精减的对象,主要是1958年1月以来参加工作的来自农村的新职工(包括临时工、合同工、学徒和正式工),而“原先就是城市居民的职工,一律不予精减。在此以前参加工作的来自农村的职工,确系自愿要求回乡,准许其离职回乡。精减的职工,都按离职处理,一律不用带工资下放的办法。但发给当月工资和一定数量的生产补助费。职工回乡后,城乡两方面都必须认真安排,负责到底。帮助他们解决口粮、住房、种子、小农具等一系列安家生产的有关问题……
精简职工证
以前看过不少关于下放的文章,很多人说起来下放、就是到农村去接受劳动改造。可从上面的内容可以看出,这完全是误会或者抹黑。从这里至少可以看出:中央让中央机关的干部下放,初衷是因为他们素质高,对中央政策的把握比较到位,到农村后,可以更忠实地执行中央政策,同时也可以把基层情况直接、如实地汇报到中央。
还有,在主席的信中,也有一个值得关注的数字,那就是“工人减2000万”的内容。这个数字的规模,大约和1958年以来、为发展工业而从农村招工的人数相当。
当时,由于城乡的人口户籍管理尚不规范,招工进城时、不少人在城市已落户了,但在农村的户籍还没有注销;后来让相关人员返乡时,城市户籍已经注销了,农村的户籍还没有迁入。这样一来二去,进城时和返乡时的全国人口差异、出现千万级的异常波动,也就可以理解了。
但是,由于进城、返乡的时间节点,恰是三年困难时期的首尾,期间出现过饿死人的情况,于是这个千万级的人口波动、就被国内外的反华势力利用,用来编造了“饿死三千万”的弥天谎言。
1963年7月31日 中共中央在批转中央精简小组《关于精减任务完成情况和结束精减工作的意见的报告》中,宣布精减工作基本结束。据统计,自1961年1月到1963年6月,全国职工减少了1887万人,城镇人口减少了2600万人,吃商品粮人数减少了2800万人。《报告》指出:“由于大量地减少了职工、城镇人口和吃商品粮的人口,加强了农业战线,减少了工资开支,减少了粮食销量,提高了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对于改善城乡关系、争取财政经济状况的好转,起了很大的作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