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披着袈裟的和尚,居然能把千年古刹,做成一个年入几亿的“大公司”。
更离谱的是——他还试图让寺庙“上市”。
主角,就是被称为“佛门CEO”的释永信。
有人说他是高僧转世,也有人说他是商业奇才。
可还有人说,他不过是一个披着宗教外衣的资本玩家。
到底哪个是真?哪个是假?
这篇文章,我们一起扒一扒他的“发财路”。
![]()
一、16岁进寺扫地,38年后成为“方丈总裁”
1981年,一个叫刘应成的安徽少年,敲开了少林寺的大门。
当时他才16岁,出家后改名释永信。
起初,他就是个普通小和尚,扫地、烧香、打杂,干的全是最底层的活。
但他很聪明,心也不小。
才过了6年,他就从“小扫地僧”升到了少林寺管委会主任,掌管实权。
很多人没看懂,他为什么升得这么快?
一位少林老僧人私下说了句狠话:
> “他不爱念经,但很会算账。”
![]()
二、他的“第一桶金”,来自一场武僧表演
1989年,释永信干了一件别人都想不到的事:
他组建了一支“少林武僧团”,带着一帮小和尚,去国外表演功夫。
从美国到欧洲,从新加坡到澳大利亚。
一场一场地演,一票一票地卖。
仅仅一年,就赚了数百万人民币。
在当时的中国,这是什么概念?
普通工人一年的工资才几百块,他相当于“赚了几百年”。
更重要的是:
这次巡演,打响了少林功夫的全球名声。
而释永信,也从此尝到了“宗教+市场”的甜头。
![]()
三、他不是住持,更像是董事长
1999年,他正式成为少林寺方丈。
但这个方丈,不再只是念经诵佛,而是彻底走上了企业化运营的道路。
他干了几件大事:
推出“少林学”概念,打包少林文化;
上线淘宝网店,卖香火、卖纪念品;
投资海外项目,包括酒店、高尔夫球场;
最惊人的是:2009年,他曾筹划让少林寺上市,融资10个亿。
消息一出,轰动全国。
网友一边调侃“方丈要变股东”,一边质疑:“和尚还玩资本?”
舆论压力太大,这个上市计划最后不了了之。
但他赚的钱,早就不是小数目了。
据媒体保守估算:
> 少林寺年收入从最初几十万飙到3亿,还不算海内外信徒的捐款和海外产业的收益。
一个宗教场所,活成了“上市公司”。
而释永信,也成了那个最“赚钱的和尚”。
![]()
四、风光背后,是层层阴影
但,光环越大,质疑也越多。
2015年,一位名叫释正义的少林弟子,实名举报了释永信:
拥有境外豪宅;
与多名女性关系不正;
甚至还有私生子……
尽管最后没有定罪,但这事,在网上闹得沸沸扬扬。
不少网友感慨:
> “和尚都不清净了,谁还能信佛?”
更令人震惊的是:
释永信在当上方丈前,曾被上一任方丈释行正开除过僧籍!
这段往事鲜少公开,只有少林寺内部知情。
有内部僧人爆料:
> “当年寺里争议很大,一派主张商业化,一派坚持清修,释永信就是靠强势派上位的。”
佛门之中,竟也有权力斗争?
这一切,让人不寒而栗。
![]()
五、我们到底该怎么看他?
释永信到底是功是过,谁也说不清。
有人敬他,说他把少林寺发扬光大,走向世界。
有人骂他,说他亵渎佛法,背离清规。
但我们不得不承认——
他,确实改写了中国宗教史的格局。
他,是那个把古老佛门拉进市场经济的人。
他用一句话回应外界批评:
> “寺院也需要生存,也要与时俱进。”
但问题是——
寺院生存,能用“资本逻辑”去做到底吗?
佛门清净地,终究是道场还是商场?
![]()
曾有网友留言说得好:
> “少林寺,还是那座少林寺。只是现在的方丈,变成了CEO。”
释永信的故事,不只是一个和尚的崛起史。
更像是整个时代的一个注脚:
当信仰与金钱、宗教与资本碰撞时,我们每个人都该思考:
什么才是底线?什么又是边界?
如果你也有感触,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素材来源:澎湃新闻、新华每日电讯、南方周末、网友爆料内容综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