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从春末时节开始,南方一些城市雨后的地面和草坪上便会出现一种大蜗牛。
这些蜗牛的体长一般有6至7厘米左右,一些极端个体可能长到如手掌一般大小,它们的壳呈现尖尖的螺旋状,通常以黄色或深黄色为主,上面还布有如云雾一般的花纹。大多数人对于这些蜗牛的态度,就是看看而已,但也有人会将其捡拾回家,高温烹煮后进行食用。这种蜗牛真的能吃吗?这种蜗牛就是人们俗称的“非洲大蜗牛”,而其真正的名字则是“褐云玛瑙螺”。
从体型上来讲,褐云玛瑙螺在蜗牛家族中算是最大的一类。
它们十分能吃,而且食性很杂,不管是庄稼,还是树叶,又或者是花卉,只要是咬得动的植物,几乎就没有它们不吃的。这种蜗牛喜欢温暖潮湿的环境,惧怕寒冷。在冬季,它们会用白色的膜封住壳口,进行冬眠,等到天气暖和了再重新开始活动。除了怕冷,它们还怕晒,所以晴朗的白天是看不到它们的,褐云玛瑙螺会躲在阴暗的墙角或潮湿的水沟中,等到晚上天气凉爽了,再出来活动。
若是赶上了阴天下雨,那这些大蜗牛就会活跃起来。
这就是为什么一场大雨过后,遍地都是这种大蜗牛的原因了。从褐云玛瑙螺的俗称上就能看出来,这种大蜗牛的老家在非洲,而在当地也的确有很多人会将它们当做是一种食物。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它们就真的能吃。蜗牛这种生物身上最容易感染寄生虫,而褐云玛瑙螺更是寄生虫的重灾区,平均一只褐云玛瑙螺的身上就可以检测出多达100条的寄生虫。曾经就发生过因食用非洲大蜗牛而感染脑膜炎、导致瘫痪、甚至失去生命的案例。
到底是何种寄生虫如此可怕呢?
其实褐云玛瑙螺体内的很多种寄生虫都可以感染人,比较典型的一种就是广州管圆线虫。这种寄生虫的主要宿主是鼠类,它们会在鼠类的肺动脉和右心内生存并完成繁衍活动。广州管圆线虫的幼虫会随着鼠类的粪便排出体外,并将褐云玛瑙螺这一类的软体动物当成中间宿主,在其身体内进行发育。如果人类误食了这些寄生虫,它们就会侵入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引发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膜炎,轻则导致头晕、恶心、呕吐和发热,重则导致全身瘫痪,甚至危及生命。
有人会说,再多的寄生虫,只要高温烹煮的时间足够长,不是都能杀死吗?
理论上的确如此,但是寄生虫并不仅存在于褐云玛瑙螺的体内,在它们爬行而过的黏液中也可能存在有寄生虫,如果我们在捡拾它们的过程中碰触了它们的身体,或者接触了它们的黏液,之后又用手接触自己的眼耳口鼻等部位,寄生虫就有可能进入我们的身体。再者,我们在处理这些大蜗牛的时候,寄生虫和病菌也会沾染到水盆、案板、围裙等部位,留下安全隐患。
所以,非洲大蜗牛是不能吃的,不仅不能吃,还应该远离它们。
此外,要想避免寄生虫的感染,除了要远离这些危险的动物之外,在生吃蔬菜水果之前也应该仔细冲洗,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最好能够用盐水浸泡一段时间。非洲大蜗牛除了怕冷和怕晒之外,就是怕盐了,如果将盐撒在它们的身上,它们就会因细胞脱水而死亡,如果你所在的地方一到春夏之际,非洲大蜗牛就泛滥,可以考虑用这种方式来进行治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