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商场密度超东京3倍!为何我们越逛越少?
上海人均商场面积超东京3倍!七浦路商铺竟白送
上海每8万人就拥有一座大型购物中心,这个密度是东京的三倍。
人均商业面积仅次于迪拜,堪称全球商业最拥挤的城市。
但今年一季度,这座商业之都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竟跌至负数。
一边是商场疯狂扩张,一边是消费持续疲软——这场荒诞的供需错配背后,藏着商业地产的生死劫。
闵行吴中路的爱琴海购物中心,曾是红星集团的旗舰项目。
2017年开业时,50万方的巨型体量搭配全亚洲最大音乐喷泉,风光无限。
如今室外风情街空置率超90%,扶梯停运、沙发散落,宛如废弃片场。
小业主们30平米的商铺月租仅1600元,还包物业费,依然无人问津。
一街之隔的华润万象城同样50万方,却人声鼎沸。
同一个商圈,冰火两重天。
更魔幻的在七浦路。
这个华东最大服装批发市场,老兴旺商场的商铺正在"白送":
租客只需缴纳每年7800元物业费,就能拿到黄金铺位的钥匙。
昏暗的楼道里,"免租金"的招租纸条贴在落满灰尘的玻璃门上,像极了商业世界的讣告。
万达两年抛售近90座广场,相当于每天卖掉0.12个万达广场。
接盘侠清一色是险资机构,新华保险、阳光保险排队入场。
王健林从"每100个中国人就有2个逛万达"的首富,变成"卖楼还债"的轻资产运营商。
万科的商业资产甩卖更显急迫。
上海七宝万科广场、南翔印象城股权接连易主,成都公园大道商业地块直接喊话"求全款买家"。
当商业地产从现金奶牛变成负债源头,割肉求生成为行业共识。
华润万象生活悄悄将南翔五彩城摆上货架。
这个2009年重金拿下的项目,被34万方的印象城MEGA碾压后,沦为空置率超40%的"僵尸商场"。
巨头们正在用脚投票:聚焦核心资产,放弃边缘战场。
普陀中海环宇城MAX开业一年仍火爆,秘诀是把商场变成社交目的地。
三楼"共享自习室"工作日的上座率超80%,带电脑的年轻人点杯咖啡就能待整天。
徐汇滨江西岸梦中心更彻底——60%面积留给江景步道和艺术装置,购物区反倒成了配套设施。
消费者用脚投票的规则很简单:要么给我情绪价值,要么给我存在价值。
瑞虹天地把中庭改造成宠物社交区,周末遛狗人群带动周边店铺业绩增长30%。
茑屋书店的98元下午茶套餐,销量是同等价位服装的5倍。
今年上海还要新增60个商业体,闵行独占12家。
但商业面积每增加1%,客流密度就下降2.3%(数据来源:上海购物中心协会2024白皮书)。
淘汰赛才刚开始:
定位模糊的"巨无霸"首当其冲(50万方以上商场空置率超35%)
缺乏场景黏性的"打卡型"商业加速退场(恒基旭辉天地内街空置率达40%)
传统百货进入死亡倒计时(太平洋百货等6家老牌商场三年内关闭)
青浦东渡蛙城的陨落极具象征意义。
开业时标榜"公园剧场型乐园",瀑布花园海盗船一应俱全。
不到一年就变成电影取景地,游客比青蛙雕塑还稀少。
上海商业正在经历达尔文式的进化:
从交易场变成生活场,从卖商品变成卖时间。
静安嘉里中心B2层的美食实验室,让厨师在顾客面前研发新菜。
顾客花158元不是为吃饭,而是为参与"味觉创造"。
长宁ART PARK大融城的屋顶农场,会员交年费种菜,带动生鲜区销量翻倍。
当商场密度超过公共厕所,活下来的必须是"超级生活提案者"。
消费者不再为琳琅满目的商品买单,而是为"我在这里成为更好的自己"付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