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同时也拥有着数以万计的珍宝。
但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不少珍贵的文物都流落至海外。
时至今日,都未能回到国内。
而这其中,日本曾从我国夺走了上万件古物。
可这还不是最让人感到愤怒的,日本抢夺中国文物还不够,竟然还把其中的11件当成了“国宝”。
日军如何计划性地掠夺中国文物
掠夺并不是战争的副产品,而是日军的核心任务之一。
从甲午战争到侵华战争,文物成为“战利品”在日本军队中的地位逐渐明确和系统化。
早在甲午战争后,《马关条约》便促成了第一轮大规模文化掠夺。
进入1930年代,日军更是将抢掠制度化。
在“文化殖民”政策下,日本派遣“考察团”、“文化调查队”深入中国内陆,实为文物流向的“侦察队”。
抗战全面爆发后,日军直接成立“文物调查团”,配合军队进城后实施抢掠。
有些地方甚至是拿着“掠夺清单”逐项搜刮。
文物的被掠过程往往伴随着焚烧、劫杀,战场的硝烟里,佛像被剖开、石刻被铲走、陵墓被炸开、壁画被割走。
据不完全统计,仅北京一地,日军就掠走万尊金佛、大批古书、古器、字画。
故宫博物院战后统计,中国损失文物超过3000箱。
这些原本属于中国的东西,却被日本无耻的抢走。
时至今日,那些被掠走的文物依旧在日本各大博物馆中“供奉”。
就以东京国立博物馆为例,“东洋馆”中所展示出来的文物,有一半都是中国文物。
包括青铜器、瓷器、书画、玉器等。
最具争议的,是11件已被定为“日本国宝”的中国文物。
南宋李迪的《红白芙蓉图》、王羲之真迹《丧乱帖》、元代因陀罗《禅机图断简》和南宋梁楷的《雪景山水图》等等。
许多作品出自明清皇家收藏,原本应珍藏于中国,却因战乱流入日本,不仅没有标注来源,甚至禁止拍照。
而在日本京都、奈良等地博物馆也有大量中国文物。
京都大德寺馆藏的《观音猿鹤图》,泉屋博物馆中的“猛虎食人卣”青铜器,无不令人扼腕。
这些流落海外的文化珍宝,虽仍在发光,但不在其“家”。
中国民间与官方如何追索文物
对于这些流失文物,中国从未停止过追索的努力。
在政府层面,中国文物局、外交部长期与日本政府进行文化交涉。
文化遗产保护法体系逐步完善,《归还文化财产公约》等国际法也为索回提供法律依据。
而民间的力量,同样不容忽视。
2014年,“中国民间对日索赔联合会”发起“鸿庐井碑归还运动”,引发广泛关注。
这块唐代石碑被日本掠至皇宫,是研究东北隋唐时期的重要实物。
尽管日方未归还,但此举让大众更深入认识到日本博物馆藏品中的“来路不正”。
国际舆论也逐渐关注。
在新华社2024年报道中,甚至有日本民众参与集会,呼吁政府归还中国文物。
历史正在被重新讲述,正义或许姗姗来迟,但终会到来。
或许会有人感到疑惑,难道抗日战争时期,我国就眼睁睁看着这些文物被日本抢走吗?
实际上,并非如此。
抗日战争期间,我国也曾有不少文人发起了保护文物的行动。
面对日军掠夺与焚毁,中国人在战火中上演了“保护国宝的大迁徙”。
1933年,日军即将进入北平。
为防止日军强都,故宫博物院紧急决定启动文物南迁工程。
馆内的工作人员带着13000多箱文物,先后经过南京、上海、长沙、贵阳、乐山、峨眉等地,运送方式包含火车、船只、人力肩挑。
运送过程中数次遭遇空袭,他们只能用身体护住木箱。
为了这场迁徙,无数人付出代价。
故宫博物院马衡院长曾说过,可以失地,但不能失文。
只因为这些文物,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象征,绝对不能够丢失。
如今,这些文物保存完好,成为今日故宫藏品的主力,也象征中国文化在灾难中不屈的生命力。
除了北京之外,全国各地博物馆、学校、图书馆也都组织文物转移。
例如,山西平遥、河南安阳等文保机构将青铜器深埋地下,以防轰炸或劫掠。
文化战线同样是保卫战场。
除了国内转移与保护,中国也积极通过国际展览让中华文明发声、抗争。
1935年,英国伦敦皇家艺术学院举办“中国艺术国际展览”。
故宫精选文物735件赴英展出,包括汉代玉器、宋代名画等。
英王乔治五世亲自参观,舆论称“中国艺术震撼欧洲”。
不仅如此,苏联莫斯科举办“中国艺术展”。
中国选送铜器、字画等百件文物。
开幕当天3000余名各界代表观展,成为中苏文化交流的重要事件。
国内也不乏战时展览。
1943年,故宫在陪都重庆举办“书画告别展”,展出文物142件,观众挤爆展厅。
在空袭威胁下的展览,诉说的是民族文化的顽强生命力。
可尽管如此,日军仍旧曾我国抢走了不少文物。
在日本的东京国立博物馆里,南宋李生的《潇湘卧游图》静静展陈,被奉为“日本国宝”。
然而它的身世,却牵动着亿万中国人的心。
这是中国文化的杰作,却被异国视作瑰宝收藏。
根据研究数据,自19世纪末起,日本从中国掠夺走的文物超过360万件,至今未归还者不计其数。
这个数字背后,是一段沉痛的民族记忆,也是中日关系中绕不开的话题。
回顾这段历史,不只是为了声讨,更是为了铭记与清算。
文物的归属,不只是所有权的问题,更关乎文化尊严与国家记忆。
结语
中国人尊重历史,也尊重和平。
但对历史的尊重,不等于遗忘。
对文物的追溯,不止于所有权,更关乎民族尊严、文化根脉。
那些被日本列为“国宝”的中国文物,其实早已属于中华文明的万世子孙。
它们应当在黄土地上、在长城脚下、在故宫深处,讲述自己的故事,而不是在异国展馆里成为他人的荣耀。
我们不会忘记那段文化浩劫,也不会放弃让它们回家的努力。
正如那些在战火中奔波护宝的人们所坚信的,文明可以被打压,但不会被消灭。
真相可以被掩盖,但不会永远沉默。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