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应湘——香港富豪,建筑工程师,也是内地基建背后最沉默的“推手”。他的一生,被商界称为传奇;却又与主流财富神话,完全背道而驰。
2018年10月,港珠澳大桥通车。珠海口岸,有个白发老人静静地站着。没人认出他。他就是——胡应湘。央视记者问他是不是项目嘉宾,他摆摆手 说自己只是路过。其实,大桥方案、沉管技术、资金筹措……幕后几乎每个环节都刻着他的名字。但在灯光下,他总是选择隐身。为什么?或许答案只有他自己知道。
![]()
胡应湘这个名字,在香港顶级富豪圈里。很特殊。不是最有钱的,却最被人议论。商界给他贴过两个标签——“大傻瓜”和李嘉诚的死对头。
大傻瓜,这词怎么来的?其实源于他那“不可理喻”的捐赠和投资。1979年,第一次踏进广州宾馆,电梯坏了,热水得排队。胡应湘当晚就给李兆基、郑裕彤打电话,三个人凑了10亿港元,决定建中国大酒店。可合同里,他坚持加上一条:收回成本后,酒店产权全部归国家,自己分文不取。香港商界哗然。都觉得他疯了。可他真的做到了。
后来,他又把同一套“傻办法”搬到了电厂、高速公路、跨海大桥。每一个项目,都是“只拿成本,剩下全捐”。几十年下来,累计为内地捐助基建项目与现金超过500亿港元。这个数字——放在房地产市场,能卖半个地王。可胡应湘说:“基建是给后人的礼物。算盘珠子,不该全拨在自己手上。”
![]()
他为什么这样做?原因其实很简单。家学渊源。父亲胡忠,早年靠“的士”行业起家。全香港一半出租车牌照都在胡家。胡应湘自小优渥,父亲却很严厉。常说,“人要有知识武装,才能在商界立足。”胡应湘没让父亲失望。高中毕业直奔普林斯顿大学,学土建。普林斯顿土木工程,全美顶尖。老师好,学风硬。他很拼。后来回港创业,成立合和实业。
他有一个怪脾气。每一个项目利润都控制在6%以内。同行都说他傻。可正因此,他赢得了工程口碑。客户信他,工人也信。三年时间,公司就上市了。
有钱以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回报社会。普林斯顿大学的奖学金,他感恩至今。直接捐了1亿港元。香港媒体骂他崇洋媚外。他却淡淡回应:“学来的技术,能帮工程省下的钱不止这点。”
![]()
可真正让他人生轨迹转变的,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的内地考察。那一年,改革开放刚起步。胡应湘跟随香港工商代表团到广州。看到干部为了招待所一张床位争得面红耳赤。整个城市,像样的宾馆屈指可数。很多香港商人摇头,说这里没机会。胡应湘却看到的是城市发展的“结构性缺陷”。他说:“这不是生意问题,这是骨架出了问题。”
回港后,他四处奔走。拉上李兆基、郑裕彤等人,投资中国大酒店。条款写得清清楚楚,盈利后产权归国家。后来,他又盯上珠三角的路网。那时,从广州到深圳,一百多公里的土路,货车要颠簸七八小时。他觉得这是经济的“血栓”。提出建高速公路。大家质疑:“广东没几辆车,你修给谁跑?”他回答:“车流和人流,是路创造出来的,不是等出来的。”
虎门大桥,广深高速,广州环城高速……一条条路,一座座桥,胡应湘全都参与。他的原则一直没变。赚回成本就交给国家。
可正因为这样,他和李嘉诚,走向了对立面。1983年,他首次提出连接香港、珠海、澳门的跨海大桥——“伶仃洋大桥”。李嘉诚当时正掌控香港大部分港口。大桥一旦通车,货物不再依赖香港港口中转。对李嘉诚来说,这无异于一把“插心的刀”。商界博弈就此拉开。
![]()
李嘉诚方面的态度很微妙。表面上说建桥是好事,但“货物运输要考虑。”手下干将霍建宁,还专门在加拿大开记者会,明确反对。甚至传出了带有威胁的话:“你想建桥赚钱可以,但不能挡别人的财路,搞不好会出事。”
胡应湘不服。他用工程师的思路——数据、事实、技术。租渔船,测台风,查水深,做方案。可行性报告厚得像砖头。连外国公司都不肯教技术,他自己找英国团队,攻下技术难题。资金又难,三地政府拉锯,他提出“桥隧分段,费用分摊”,把何鸿燊等人拉进来,凑够150亿港元。
2009年,大桥动工。他没站在典礼台上。2018年正式通车,他穿着旧夹克,混在人群里。没人认出他。记者拍到他独自站在风里,眼神里满是欣慰。
这些年,他的基建项目遍布大湾区。广深高速升级,虎门大桥通车,港珠澳大桥贯通。每一项,都有他技术和资金的影子。收费站的工人说,胡应湘常来检查,住快捷酒店,坐经济舱。台风天还偷偷跑去工地,被保安拦下才报名字。
![]()
他有个老笔记本,几十年数据全手写。2020年,台风季,管理处用卫星比对数据,发现他的笔记和卫星监测一模一样。年轻工程师说,胡应湘的手稿,比课本还实用。现在大湾区的新通道招标,设计团队里,很多都是他带出来的学生。
胡应湘也曾被问,为什么把500亿扔给内地,1亿送给美国?他说,财富不是银行的数字。能为国家和百姓做事,那才是真本事。资本来到一片土地,可以选择落地生根,也可以选择随波逐流。不同的人,选择不一样。
他其实不是不懂商业。只是把自己摆在了更大的格局里。李嘉诚的帝国,靠资本运作,买地、囤地、卖地。胡应湘却把身家押在桥梁、公路、电厂。有人说他傻。他自己说:“香港不是某些人的提款机,大湾区要有自己的心跳。”
现在的胡应湘,已近九十。最近十年,把更多精力放在培养年轻人上。凌晨三点还在给团队回邮件。每次去工地都带老笔记本,技术员说,他总能发现细节。
![]()
每一个为后人铺下的路,都是他给国家的礼物。港珠澳大桥管理处档案室,专门有一排柜子,放着他的施工记录。每天几千辆车从桥上驶过,很少有人知道,沉管接缝用的是他改良的技术。
有些财富,是可以用数字衡量的。也有些财富,是要用时间和人们的生活去衡量的。胡应湘的选择,让人思考。什么才是真正的“造福子孙”?什么才是真正的“责任”?
或许,答案就在每一条通向未来的路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