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也曾经说过类似“我是霸王龙”这样的话?毕竟出门在外,身份都是自己给的。对青少年来说尤其如此。这句话里有非常微妙的关于自我的认知。我是霸王龙,这其实是小翼龙的一句成长宣言。而且这并不是一句激情澎湃的宣言,而是结结巴巴地胆怯地说,我,我是霸王龙。甚至,这还是一句谎言,就像很多其他的宣言一样,都是在吹牛,在宣扬一件自己尚未做到的事。
我们都知道说谎不对,但如果是为了安全,可不可以说谎呢?我们都知道吹牛不对,但如果是为了激励自己变得更强大,可不可以说点大话呢?“我是霸王龙”,是在假装。但我们的教育经验告诉我们,这样的假装,有时候恰恰能够帮助我们成长。假装里有一种渴望,是希望自己配得上的渴望。为了让自己的大话不变成笑话,我们会加倍努力。这是学习动力的一种来源。
所以,好奇学习社区常年开设一个通识项目叫作“吹到做到”,俗称“吹牛课”。吹牛课学的其实是目标管理,但目标管理的基础是,你得先有个目标,你得对未来的自己有想象,对更好的状态有渴望,而不是陷入毫无追求,在人挤人的状态下被动前进的状态。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青少年最重要的成长目标,就是获得同一性。所谓的同一性,就是指在对不同事物做出探索之后,投入到自己选择的、清晰界定的价值观和目标中去。哈佛大学的托尼·瓦格纳教授也指出创造性人才必经三个阶段,童年阶段有意义的玩耍、青少年阶段带着激情的寻找,以及由此形成的成年后的觉悟。
获得同一性以及形成觉悟的过程,就是想要,并且做到,是对“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所谓的高更三问,做出自己版本的回答。活着的意义是什么?这个问题没有统一的答案,但是我们每个人都得有自己的答案。我们要给孩子们留出足够的追问这些终极问题的时间和空间。
我们再稍微跳出这个故事,这个不是过度解读,只是借题发挥,向外延伸一点,回应一下青少年真正关心的问题。小翼龙的这句宣言,也很像青少年的一种普遍心态,就是对自我的放大。但这种放大自我的心态,恰恰某种程度上是对自己的不接纳,伴随着某种程度的低自尊,就是会更在意别人如何看待自己,而不是自己实际做了什么事。
我们好奇学习社区通过几年的个性化学习服务,也发现了青少年的一种成长规律,大致可以分成四个阶段,每个阶段差不多需要一年的时间。在第一个阶段,我们称之为筑巢期,青少年通过疗愈放松建立安全感,恢复感知。第二阶段是探索期,通过通识教育积累基本功,重塑世界观,充分打开自己,在这个过程中,逐渐进入第三阶段的教练期,寻找自己的热爱和天赋,找到了大方向,从消费者到创造者,在行动中积累作品和做事经验,逐渐形成领导力。之后一些孩子进入第四个阶段,自主期,这个阶段里总会有令人惊喜的代表作出现。
通常孩子在前两个阶段,容易有自我放大的倾向,后两个阶段就会逐渐谦卑踏实平和下来,但这需要时间和耐心的投入。如果没有做到,我们发现通常有两大原因,一是内耗,二是自欺,其实都是骄傲,都是自我的放大,是以自我为中心来评判全世界。我无数次在青少年身上观察到这种自我先放大再缩小的过程,看到一个孩子在成年前后,逐渐开始关心具体的人,更愿意关注和投身具体的事,乃至有谦卑舍己的心态,甚至交托顺服的境界,从我必须是霸王龙,到我是小翼龙好像也可以,再到我就是小翼龙,这才真正完成对自己的接纳。接下来,我们换个角度,从霸王龙的视角来看“我是霸王龙”这句话。
对于霸王龙来说,他从出生开始就是霸王龙了,他一直背着这个标签。而且这个标签附带着严重的刻板印象,粗暴可怕,恐怖残忍,就像是学校里被贴上差生标签和坏小子标签的孩子,看上去就不好惹。家长也总是告诫自己的孩子,不跟这些孩子玩。很多时候,我们也会给自己贴上这样的标签,来打造一个人设。谁在青少年时期没给自己安排过一些虚张声势的title呢?如果你已经不记得了,就回想一下你曾经用过的那些网名。
这种宣言对自我价值的确认有帮助,也是我们和外界建立连接的一种方式。但有时候这个自我保护的壳,也会提高别人接近你的成本。这种标签可以让我们有归属感,但是有时候也会让我们背上沉重的心理包袱。比如故事里的霸王龙在被小翼龙照顾期间,为什么没有主动打破僵局开口感谢小翼龙呢?有一种可能性就是他担心吓着人家嘛。他可能内心有挣扎,就是因为他其实知道别人心中的霸王龙是什么样的,他可能完全知道霸王龙家族在恐龙界的口碑。他从小到大都背着这么一个凶残的标签,如果突然温柔起来也很吓人。
但他是不是也有可能一直都是霸王龙家族里的异类?一只特立独行的霸王龙,尽管外表凶神恶煞,但其实内心住了个小可爱。比如他一开始爬上山顶去抓小翼龙,真的是要去伤害他的吗?其实故事里没有明确交代。也许他就是一个生性善良的霸王龙,虽然这种可能性很小,但我们也不能排除。现实中,人设标签对我们行为的限制更是屡见不鲜。
有时候我们无法摆脱与生俱来的标签。每个地方的人可能都带了一种地域分明的源代码。家庭背景的影响就更大了,我们在过去十年接触过不少厌学和休学的孩子,我们发现他们很多都来自教师家庭。为什么呢?因为教师子女似乎从小就被剥夺了学习成绩不好的权利。这就是人设带来的隐形压力。有时候我们也会给自己贴标签,在青少年的亚文化群体里尤其显著。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古惑仔和杀马特,染发、唇钉,文身、特别的妆容和衣着,这是一套不同的审美体系,我也希望听到这里的家长朋友千万不要轻易去评判。这也是青年人辨认自己人的圈子入场券。不过多少带了点“我是霸王龙”式的自我标签。
无论是别人给我们的标签,还是我们给自己树立的人设和身份认同,似乎都有一套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的行动框架。它能带给我们安全感,也会限制我们更丰富的探索,需要我们常常自我反思。不仅是霸王龙,我们对恐龙的刻板印象恐怕也不怎么好。毕竟人家就叫恐龙,恐怖的龙。我女儿现在三岁,见到恐龙就躲得远远的,因为小时候在商场里经常被突然动起来的恐龙模型吓到。宫西达也的恐龙系列绘本,至少都起到了这么一个作用,他改变了恐龙的世界。他告诉我们,恐龙也有可爱的一面,不要对它们建立那么残暴的刻板印象。恐龙也很复杂,不要以貌取龙,张牙舞爪的外表之下,可能也有一颗温柔的、敏锐的、善良的心。
我们需要勇气,撕掉自己抗拒的标签,贴上自己期待的标签,也需要勇气发出成长宣言,去除滤镜,看到真实的世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