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嘉峪关长城博物馆藏着一件特殊的文物:来自2000多年前的猪蹄。
它来自2000多年前的汉朝,主人是一头野猪,被砍下来以后烹饪加工,曾经散发着诱人的肉香,在经历千年风沙侵蚀后,依然保持着原有的模样。
这只猪蹄为什么能完好无损地保存2000年?
又是如何被发现的?
![]()
1983年,一支考古队来到嘉峪关汉代烽燧遗址,在经过仔细的勘探后,随即展开挖掘工作。
烽燧是古代的预警系统,也被称为烽火台,有专人值守,在发现敌情时会立即燃烧烟火,向附近的军队发送信号。
两汉时期,军队在长城沿线修建了很多烽燧,这些烽燧像一颗颗明珠点缀在蜿蜒的“长龙”身上,起到良好的军事防御作用。
如今,烽燧虽然失去了最初的作用,但依然有很高的考古研究价值。
嘉峪关汉代烽燧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当时的一些遗址和物品都已经被漫漫黄沙所淹没,连续忙碌几天、结果什么也没挖到,对于考古队来说是常有的事。
![]()
这天,考古队员正在挖掘遗址上的黄沙,忽然发现沙土中露出半截风干的猪蹄。
谁这么没有素质,竟然在考古现场乱丢东西!
考古队员很气愤,挖出猪蹄准备装进袋子里拿回去处理,可当他触碰到猪蹄的时候,一股异样的感觉从指尖传递到大脑。
凭借丰富的考古经验,考古队员很快意识到这个猪蹄不是现代的产物,它很可能来自2000多年的汉代。
![]()
这一发现令整个考古队沸腾起来,要知道食物是研究古人饮食习惯的重要依据,然而食物难以保存,考古队很少发现保存完好的古代食物。
为了证实猪蹄的确切年份,考古队立即回到实验室,利用碳-14等手段做了检测,最终确定果然是汉代的野猪蹄。
那么问题来了,汉代的野猪蹄距今已经有2000多年,是如何做到新鲜如初的?
专家分析,汉代野猪蹄千年不腐,是天时、地利、人和共同作用下的产物。
![]()
首先,嘉峪关常年干旱,食物能够快速脱水,从而缓解腐烂过程,这是猪蹄不腐的必要条件。
其次,猪蹄被加工成熟食后,很快埋进土木灰里,有效阻绝空气,阻止了微生物的繁衍。
最后,猪蹄处理得恰到好处,肉质虽然已经煮熟,但外表还保留着黑色鬃毛,这些角质形成一层保护膜,使得肉质能够完好。
清楚猪蹄不腐的原因后,考古队又有了新的疑惑,煮熟猪蹄必定是为了食用,为什么不提前处理干净,煮熟后为什么要埋进土木灰里?
考古队员结合历史背景和遗址环境,做了大胆地猜测:
2000多年前的汉代,驻守在嘉峪关的士兵偶然捕获一头野猪。
![]()
他们将猪蹄加工处理,准备大餐一顿,可刚煮熟,就发现敌人来犯,只能匆匆将猪蹄掩埋在草木灰里,准备打退敌人后再来享用。
然而,士兵一去不返,也许是牺牲在了战场上,也许是紧急迁移到其他地方,总之,他们没有再回来寻找猪蹄。
沧海桑田,驻守在这里的士兵已经化为云烟,消失在历史的缝隙中,唯独这只猪蹄历经千年,依然保持着原有的模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