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变天了,大学学费暴涨,什么信号?

0
分享至

  

  作者 | 千淳

  2025年夏天,大学标志性的“5000元时代”已经宣告结束,大学学费或将迈入“万元时代”。

  

  据多家媒体报道,全国多所高校陆续上调学费,平均涨幅约10%,一些省属高校如云南师范大学、石河子大学、新疆大学,涨幅在500–2000元之间;

  民办高校涨得更猛,上海中侨艺术类本科学费年费4.3万元,南京传媒学院播音专业上涨1万元,总价直逼5万(搜狐网)。

  这个数字意味着什么?差不多是二三线城市普通职工半年到一年的工资。

  为什么学历在贬值,学费却在升值?大学学费突然猛涨,什么信号?

  

  在很长的时间里,中国的大学其实是太“便宜”了。

  虽然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公共福利”,但它却长期享受着 “类公共福利”的地位:

  公立高校超六成经费来自政府,学费20年几乎没涨,远低于实际培养成本。1985年以前,中国大学几乎全由财政兜底,大学生不仅不用交学费,还有奖学金,毕业就分配,被称为“天之骄子”。那一年,全国普通本科毕业生不到129万人,博士还不到1000人。

  如今,大学这种“公共福利”的角色,却在悄悄退出舞台

  转折出现的背景,是大学生数量的爆炸式增长。

  从1999年开始,高校连年扩招,升学率从4%飙升到近60%,大学从“精英教育”变为“全民高等教育”。大学生人数从1999年的150万人,到2025年的1222万人,翻了近八倍。

  与此同时,大学也变成了一个庞大的“资金黑洞”,财政负担急剧上升。

  2025年教育部的高教拨款为1143亿元,比2024年预算执行额还下降了约4.7%(教育科研网)。这意味着,在毕业生数量再创新高、民办学校扩张迅猛的当口,中央财政对高等教育的“蛋糕”反而变小了。

  压力开始向下游传导。部属高校尚有余地,但省属、市属高校正面临经费吃紧,教学预算越来越依赖学费维持。

  一位高校财务处人士直言:“有些专业的培养成本不涨价根本活不下去。”

  随之而来的,是整个体制的默契转身。

  

  2025年,全国已有20多个省份上调高校学费,平均涨幅10%–15%,部分地区如上海、四川、吉林涨幅甚至达20%–35%。

  贵州大学将本科专业学费从5000元上涨至6500元,涨幅30%;

  云南大学从4200元涨至6000元;

  北京工业大学则逼近9000元;

  与此同时,民办高校甚至年花费突破4万元

  对比之下,城镇居民2024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为49,302元,乡镇居民为19,605元(国家统计局)。

  

  (图源:国家统计局)

  也就是说,一个孩子一年的大学学费,足以掏空一个普通家庭全年工资。

  

  当学费涨价潮来袭,公立高校、民办高校,都不约而同选择涨价补缺口,甚至跑马圈地。

  一些民办学校的生意经,靠的不是科研教学,而是“扩招+高价+低成本”的熟练公式。

  数据显示,全国高校总数超3000所,其中民办高校764所,占比四分之一。这些民校背后多为盈利性教育集团:

  中教控股2022年营收47.5亿元,净利润18.4亿元,利润率38.7%;

  宇华教育营收23.8亿元,净利润率高达47.2%。

  这个回报率,远超多数制造业公司,直逼互联网企业,就算放在A股也是“白马股”了。

  对于民办学校来说,一个学生四年下来十多万元的投入,简直成了“稳定的现金流”。

  相比之下,公办高校涨价则更多属于“自救”。

  如果把大学想象成一家自负盈亏的“企业”,更能很好理解——资产要盘活,服务要承包,学生要变现。

  广东财经大学2024年选择将自营食堂全部外包,仅此一项就节约1,840万元运营成本。陕西财经大学也在预算中,将2,000多万元投入到校园物业、安保等环节的市场化承包。

  这些只是“开源节流”的初级操作。更深一层的动作,是大学开始将“资源”当成产品卖:

  图书馆、体育馆、停车场按小时计费;

  图书资料按“借阅配额”分级收费;

  “成人教育”“继续教育”“非学历证书项目”变成利润来源;

  建科技园区、产业集团,搞项目、签合同、拿地建楼;

  最夸张的是,有高校已经开始将图书采购、招生推广、专业运营都交给外包公司运作。

  现在,连教学楼、报告厅、实验室的命名权也可以“标价出售”:

  清华大学通过教学楼冠名筹得超8亿元;复旦管院设“案例室冠名权”,捐赠30万即可永久镌刻姓名。

  这早已不是个别高校的“突围尝试”,而是一整套系统性财政与资本逻辑的共同驱动。

  当财政不再兜底,大学的“成本”开始一层层转嫁到学生和家庭头上;而当教育资源被打包进入资本逻辑,大学就成了对学生家庭的一次“结构性融资”。

  大学曾经是命运的分水岭,如今是价格划开的断层线。

  曾经上大学,是国家培养你;现在上大学,是你要为国家“投资自己”。

  大学,正在从“船票”变成“账单”。

  

  糟糕的是,“学历通胀”正在令大学生逐渐失去光环:

  2022年高校毕业生人数为1076万,2025年增至1222万,增幅超14%;

  虽然就业率维持在89%左右,但真正进入稳定事业单位的比例不足一半,大量本科毕业生涌入灵活就业、营销、服务行业。

  “学历通胀”和“学费通胀”同时袭来,让普通家庭变得进退两难。

  麦可思“2023届就业蓝皮书”数据显示,应届本科毕业生半年后平均月薪为6050元,高职为4683元,其中57.8%的本科生月收入低于6000元,只有7%“破万”,远低于城市白领的平均起薪线。

  与此同时,学生在大学四年的直接支出早已突破10万元大关:

  学费+住宿费:以6000–15000元/年计,四年2.5–6万元;

  日常生活与教材支出:保守估计4年3–5万元;

  部分高校还收取“校企合作”“实验实训”等杂费,年均数千元。

  粗略统计下来,轻松破15万。更现实的是:

  社科院数据显示,约33%的毕业生从事与专业无关工作;

  新浪教育报告提及,仅26%的人表示现工作与所学专业“吻合”;

  《2023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调研显示,高达60%以上本科毕业生选择考研或留学,是为“暂时规避就业压力”,且认为“本科文凭不再保值”。

  

  (图源:《2023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

  拼尽全力考进大学,出来却只能月薪5000;而支付的成本,早已不是单纯学费,而是整个家庭的时间、金钱与机会成本。

  过去的“寒门出贵子”,变成了“中产买安慰”。高等教育的性价比,还配得上“全民投入”吗?

  大学学费暴涨,不是一次简单的调价,而是一场无声的分层测试。

  当大学悄然退出福利体系,竖起一道“资源定价的门槛”,它就不再属于所有人。留下来的,不仅是“值得上”的人,更是“上得起”的人。

  那些在门外徘徊的人,也许还会以为,是自己不够努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老公,你去照顾我妈,我去陪一下男闺蜜”我:可以,没有问题

“老公,你去照顾我妈,我去陪一下男闺蜜”我:可以,没有问题

热心柚子姐姐
2025-09-15 07:01:37
曾因“私人订制”退播,如今重出江湖,全网知名“女菩萨”回来了

曾因“私人订制”退播,如今重出江湖,全网知名“女菩萨”回来了

阿废冷眼观察所
2025-09-13 12:50:16
大结局?罗永浩官宣停战,放弃追究西贝,最后一句话耐人寻味

大结局?罗永浩官宣停战,放弃追究西贝,最后一句话耐人寻味

鋭娱之乐
2025-09-15 23:11:56
炫富翻车,华裔真豪门锤爆假千金,400万人围观上流社会鄙视链!

炫富翻车,华裔真豪门锤爆假千金,400万人围观上流社会鄙视链!

BenSir本色说
2025-09-11 22:47:22
让北宋头痛不已的“契丹”,是如今的哪个民族?说出来你可能不信

让北宋头痛不已的“契丹”,是如今的哪个民族?说出来你可能不信

混沌录
2025-09-12 21:51:22
中国女婴被西班牙夫妇收养,2013年被抛尸荒野,生前被强灌安眠药

中国女婴被西班牙夫妇收养,2013年被抛尸荒野,生前被强灌安眠药

青史楼兰
2025-09-15 11:52:06
真相大白?不是何琳也不是周迅!陈坤儿子生母,在14年前就公开了

真相大白?不是何琳也不是周迅!陈坤儿子生母,在14年前就公开了

卷史
2025-09-12 14:49:01
奢华放纵的白马会所:性交易猖獗,富婆挥金如土,终究一败涂地

奢华放纵的白马会所:性交易猖獗,富婆挥金如土,终究一败涂地

小邵说剧
2025-08-19 10:51:14
于东来称“希望不要毁了西贝”,罗永浩回应

于东来称“希望不要毁了西贝”,罗永浩回应

观察者网
2025-09-15 14:44:34
除了“熬”,任何经验技巧都是扯淡

除了“熬”,任何经验技巧都是扯淡

槽逻辑
2025-09-15 18:56:10
国际刑事法院拒绝释放杜特尔特!都是莎拉惹的祸吗

国际刑事法院拒绝释放杜特尔特!都是莎拉惹的祸吗

王朝风云
2025-09-16 07:50:14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波兰共和国政府间合作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共同文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波兰共和国政府间合作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共同文件

新京报
2025-09-15 21:06:21
你知道哪些不体面但很赚钱的工作?网友:越看越觉得自己发财有望

你知道哪些不体面但很赚钱的工作?网友:越看越觉得自己发财有望

解读热点事件
2025-09-09 18:50:50
中国军团6胜2负!丁俊晖轰130分大胜,斯佳辉赢内战,雷佩凡爆冷

中国军团6胜2负!丁俊晖轰130分大胜,斯佳辉赢内战,雷佩凡爆冷

小李子爱体育
2025-09-16 03:19:21
央行史无前例大放水

央行史无前例大放水

边际财经实验室
2025-09-15 17:20:35
宗馥莉又放大招

宗馥莉又放大招

中国企业家杂志
2025-09-15 16:19:33
外媒:美国军官意外现身俄白联合军演

外媒:美国军官意外现身俄白联合军演

参考消息
2025-09-15 21:38:05
为什么美国家庭容易破产 网友说知道账单文化 知道他们怎么浪费吗

为什么美国家庭容易破产 网友说知道账单文化 知道他们怎么浪费吗

侃神评故事
2025-09-09 07:46:18
央视灼灼韶华被观众强烈要求下架,理由很一致:挂羊头卖狗肉

央视灼灼韶华被观众强烈要求下架,理由很一致:挂羊头卖狗肉

小椰的奶奶
2025-09-15 15:14:42
英伟达确定违法,恐面临最高超600亿元罚款!黄仁勋再也笑不出来

英伟达确定违法,恐面临最高超600亿元罚款!黄仁勋再也笑不出来

王五说说看
2025-09-15 17:50:26
2025-09-16 08:48:49
智谷趋势 incentive-icons
智谷趋势
十大最具影响力财经微信公众号
2681文章数 67800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教育要闻

新西兰中学教师本周举行大规模罢工,各年级轮流停课!

头条要闻

牛弹琴:特朗普又夸中国了 羡慕中又透出一些焦虑不服

头条要闻

牛弹琴:特朗普又夸中国了 羡慕中又透出一些焦虑不服

体育要闻

诺维茨基退役十年后,德国篮球走向巅峰

娱乐要闻

60岁张曼玉定居法国:瘦成皮包骨?

财经要闻

华与华秒怂 罗永浩称已接到对方道歉

科技要闻

中国将依法依规开展TikTok技术出口审批

汽车要闻

后轮转向和5C 2026款梦想家把想到的都给了

态度原创

数码
艺术
旅游
房产
军事航空

数码要闻

苹果 AirPods 4 / Pro 2 耳机推送 8A356 固件

艺术要闻

故宫珍藏的墨迹《十七帖》,比拓本更精良,这才是地道的魏晋写法

旅游要闻

热闻|清明假期将至,热门目的地有哪些?

房产要闻

当海口书包房卷向「未来」,这里的孩子和房价,都在高速超车!

军事要闻

三人伪装"外卖员""钓鱼佬"窃取军事秘密 详情公布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