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 ymq120@yeah.net 对于来稿,默认为原创
在今年高考录取结果公布后,临床医学专业在多省的遇冷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曾经炙手可热的医学专业,今年的投档位次普遍下跌。
从录取数据来看,2025 年临床医学专业热度明显减退。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的临床医学八年制今年在广东录取位次号是 1809 名,去年要 1177 名。南方医科大学的五年制临床医学去年录取位次号为 22216 名,今年跌至 23705 名。山东大学的临床医学投档位次为2146名,较去年下降了444名,预防医学成为最低分专业,位次为14388名。
不仅顶尖院校的医学类专业遇冷,地方医学院校的跌幅更是加剧。有网友说,看到今年临床医学的录取分数,发现分数相比当年自己考大学时,降得幅度真的很大。
![]()
数据来源于网络↑
![]()
![]()
张雪峰老师也表示:临床类专业今年分数都出现了下降。
![]()
为何曾经备受追捧的医学专业,如今却遭遇 “滑铁卢”?这背后折射出怎样的社会现实与教育困境?
漫长求学路,经济压力大
培养一名合格的医生,需要经历漫长的学习过程。本科 5 年是基础,随后还需 3 年的规范化培训,若是想在医学领域深入发展,攻读博士学位、参加专科培训的时间会更久。当同龄人在职场上已经开始积累财富、获得晋升时,医学生们还在为学业拼搏,处于纯粹的 “投入期”。
经济上的压力也不容小觑。规培生和住院医师在职业生涯初期,收入普遍偏低,难以覆盖前期投入的高昂学习成本。在房价高、物价涨的当下,这种 “延迟满足” 对于普通家庭的孩子来说,负担极为沉重。
与此同时,在科技飞速发展、新兴职业不断涌现的今天,年轻人更倾向于选择那些能快速实现自身价值的领域,比如信息技术、金融科技等,医学专业的吸引力因此大打折扣。
职业压力大,风险如影随形
医生的工作强度之大,超乎想象。手术一台接着一台,夜班频繁,门诊患者络绎不绝,长期处于这种高强度、高负荷、高应激的 “高压锅” 环境中,对医生的身心健康都是巨大的挑战。
医疗行为关乎生死,责任重于泰山。在复杂的医患关系下,医生们时刻都要保持高度警惕,稍有不慎就可能陷入医疗纠纷,这种 “如履薄冰” 的风险让从业者们常常感到战战兢兢。并且,职称晋升、科研压力、论文指标等重重关卡,使得医生的职业发展道路布满荆棘,并非一帆风顺。
疫情后的职业反思
疫情期间,医护人员作为 “最美逆行者”,奋战在抗疫一线,赢得了全社会的赞誉。然而,疫情过后,这些赞誉并未有效转化为制度性保障的提升,医生们在薪酬待遇、休息权利、执业安全等方面,并没有得到显著改善。公众对医疗体系的高期待与现实之间的落差,使得医生职业的神圣感逐渐消解,从业者们更多感受到的是身心俱疲,而非纯粹的职业荣誉感。
被称为"高考志愿照妖镜"的张雪峰,其关于医学专业的直言不讳正在改变信息不对称的局面。他提出的"三无家庭(无资源、无背景、无家底)慎报医学"观点,在社交媒体引发12万次转发。
这种观点并非制造焦虑,而是将长期存在的痛点具象化:某县城高考状元放弃浙大医学选择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专业,其父亲算了一笔账:"学计算机,孩子25岁就能反哺家庭;学医的话,30岁还在啃老。"将医学专业 “长周期、高投入、晚回报” 的特点,尤其是对普通家庭带来的经济压力,毫无保留地呈现给大众。
他的言论引发了广泛共鸣,这恰恰说明医学专业的这些痛点早已存在,并且被社会大众所感知,他只是充当了一个 “扩音器”,加速了信息的传播,促使更多人在报考时达成了对医学专业的清醒认知。他所倡导的核心观点,是引导考生依据自身家庭经济状况、个人兴趣爱好以及抗压能力等实际条件,做出理性的专业选择,而非对医学专业的价值进行全盘否定。
高考志愿填报,山大、浙大医学遇冷,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这一现象不仅反映了考生和家长在专业选择上的日趋理性,也为医学教育乃至整个医疗行业敲响了警钟。
如何优化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善医生的职业环境与待遇,提升医学专业的吸引力,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毕竟,优质的医疗服务是社会刚需,医生的重要性无可替代。
如果你家孩子今年参加高考,你会让他(她)选择医学专业吗?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