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全球首个且唯一一个可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的创新药物替尔泊肽正式在中国获批。四川省医师协会睡眠分会副会长、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睡眠中心负责人李凯教授表示,近期来咨询OSA新治疗手段的患者显著增加。侯先生受夜间打鼾困扰多年,且同时存在体重管理问题,就诊后发现患有OSA,经医生诊断和处方后,今日他也成为该创新药在中国获批后的首批获益患者之一。
四川省医师协会睡眠分会副会长、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睡眠中心负责人 李凯教授
OSA是一种常见的睡眠呼吸障碍疾病,其核心病理机制是睡眠期间上气道完全或部分塌陷,伴有血氧饱和度下降和/或微觉醒。根据睡眠期间每小时呼吸暂停或低通气事件发生次数(AHI),分为轻度(≥5次)、中度(≥15次)、重度(≥30次)。
“OSA患者每次呼吸暂停的时间可长达10秒以上,并且伴随有氧饱和度下降超4%,这意味着患者在整晚睡眠中不断发生缺氧和片段化睡眠中断。时间久了,因为反复夜间间断性缺氧,会对全身各个器官造成损伤。”李凯教授表示,“OSA最常见的临床症状是晚上打呼噜,但OSA和普通的打鼾是不一样的,我们叫夜晚疯狂、白天迷茫、全身受伤,它会给个人身体健康,甚至家庭、社交、工作等各方面造成危害。”
OSA与单纯打鼾不同,是一种严重的慢性疾病,不仅会增加其它健康风险,比如高血压、心力衰竭、2型糖尿病、代谢综合征、肥胖、焦虑、抑郁等多种疾病,还会导致内分泌紊乱,甚至还会降低人的学习能力、专注能力、工作效率,增加交通事故等社会风险。
患者侯先生表示,其夜间打鼾问题已持续十余年,家人曾多次观察到他夜间有呼吸暂停、憋气等情况。此外,侯先生还面临长期体重管理困难的问题。在朋友建议下,他前往门诊检查,经医生检测评估后,认为其符合OSA诊断标准。
药剂师正在为患者侯先生详细介绍创新药物替尔泊肽的用药细节
我国OSA患病人数高达1.76亿,居全球首位。整体患病率达23.6%,即约5名成人中就有1名OSA患者。其中,41%的中重度OSA患者合并肥胖。据统计,人体体重每增加10%,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增加32%,中度至重度OSA发生风险增加6倍。
“OSA导致的缺氧使全身器官容易发生缺氧和氧化应激损伤,使身体长期处在持续炎症状态,加重感染、过敏等病症。另外,OSA也被认为是导致包括高血压、糖尿病、肥胖、脂肪肝等一系列慢性病的源头性疾病。它也容易导致内分泌紊乱,使得病人进入到呼吸暂停、肥胖、再呼吸暂停加重的恶性循环,患者减重往往非常困难。”李凯教授对此解释。
据悉,过去OSA多应用器械治疗,而替尔泊肽是在OSA治疗领域首个处方药,不仅可以有效缓解OSA症状,还能够实现体重管理。李凯教授表示,这是一种巨大的突破,为像侯先生这样苦睡眠久矣的OSA患者提供了针对病因、个性化的治疗选择。
然而,受限于疾病认知和医疗资源覆盖,目前大众对OSA的认知还普遍停留在“打鼾”这一表层症状,诊疗率仅1%,中重度患者就诊率仅1/3。
李凯教授提醒广大老百姓,将OSA防治关口前移,做好早筛、早诊、早治非常重要,“现在越来越多的病人意识到自己可能存在OSA问题,这时候应当尽快到医院睡眠医学专科或内分泌相关专科就诊,积极干预。过去一直缺乏专门用于OSA治疗的药物手段,相信新药替尔泊肽将为OSA患者,尤其是伴有肥胖的患者带来福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