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深受日本人喜爱,因此诞生了很多翻译本,但是在翻译的过程中,有些日本人就不“老实”了。
为了让《三国演义》更符合日本读者的口味,有些翻译者便在故事情节上做了手脚。
在所有《三国演义》的日文译著中,以吉川英治的《三国志》最为有名,也最畅销,主要原因就是他抓住了日本读者的审美心理。
《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因其智慧、忠诚受到日本民众的广泛喜爱,成为在日本流传的三国人物的代表之一。
鲁迅曾评价《三国演义》对诸葛亮的描写:“状诸葛之多智力而近妖。”
这话的意思就是说,《三国演义》原著里的诸葛亮不够科学。
七分是人三分是神(妖),这就是《三国演义》原著诸葛亮给读者的感受。
可是日本读者心中的诸葛亮却跟中国人很不一样,因为他们读的就是改编本的《三国演义》,即吉川英治的《三国志》。
在日本人的理解中,诸葛亮就是一个努力严谨的人,没有任何未卜先知的超自然能力。
在原著中,诸葛亮被神化的倾向在赤壁之战“借东风火烧战船”一段中体现得最为明显。
在《三国演义》第四十九回“七星坛诸葛祭风 三江口周瑜纵火”中,诸葛亮首先料到周瑜的病因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而后他说“(自己)曾遇异人,传授奇门遁甲天书,可以呼风唤雨。”
于是周瑜命令铸造七星坛,诸葛亮作法借来了东南风。
周瑜不禁骇然曰:“此人有夺天地造化之法、鬼神不测之术!”
吉川英治《三国志》让诸葛亮脱离了神化。
在吉川英治《三国志》第五卷的“孔明祈风”一节中,诸葛亮向周瑜交待作法借风的事宜之后,作者又补充写道:“其实孔明心中还另有打算。每年冬天十一月时,由于潮流和南国气温的影响,都会刮上一、二天的南风。这种风在后世的气象学中被称作信风。孔明长年居住在隆中,通过细心观察发现每年都会刮起一段时间的信风。而今年的信风仍未到来,所以他断定近期便会刮起东南风。”
可见在《三国志》中,吉川英治将诸葛亮借东风归结为他对当地气候的了解和细心观察。
这就使诸葛亮的计谋从神化变回了智慧。
同时,吉川英治的解释也很合乎情理。
如此一来,诸葛亮不仅备了非凡的智慧,还有着细心观察、刻苦积累的勤奋精神。日本读者阅读到这里也更容易理解,并会对诸葛亮更增添一分敬意。
同样,在原著第八十五回“刘先主遗诏托孤儿 诸葛亮安居平五路”的描写中,面对魏国司马懿精心策划的五路大军的四面夹攻,诸葛亮在家中就轻松想好了应对四路军队的退兵之计,可谓是神机妙算、鬼神莫测。而且他之所以不外出上朝,也是为了不将计策泄露给别人。
而在吉川英治《三国志》第七卷的“鱼纹”一节中,诸葛亮是经过深思熟虑才定下的计策。而他多日不上朝,是因为害怕身为丞相的自己一时拿不出计策而令百官恐慌。
在这里,诸葛亮一改原著中谈笑间定下计策的潇洒、神奇,而是展现出一种谨慎稳重、顾虑周全的形象。
这也令诸葛亮的性格更加饱满,凸显了他治国良相的形象。
通过以上两个例子可以看出,在吉川英治的《三国志》中,诸葛亮并没有原著中那种半人半神的鬼神莫测之计。他更像一个普通人,并不是依靠超人、超自然的能力,而是依靠自己的智慧加努力克敌制胜的。
吉川英治的《三国志》诞生于一九三九年至一九四三年间,是作者以日本读者市场为导向的再创造,而此时的日本已经历过明治维新的科技浪潮,并且取得了卓越的建设成就,而日本国民的审美也更偏向于严谨、务实,因此他们更加欣赏带有科学、较真精神的诸葛亮,也就是说,除了天皇外,他们更欣赏人的努力,而不是神的灵感恩赐。
这就是吉川英治的《三国志》大行其道的原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