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实习,本是学生走出课堂、走近现实、积累经验的重要一环。
可7月23日,东北大学6名大三学生在内蒙古中金黄金矿区实习参观时,不幸坠入浮选槽全部溺亡,1名老师受伤。
![]()
这场突如其来的惨剧,不只是令人悲痛,更令人愤怒。
我们必须追问:为什么一个原本安全可控的教学参观,最终演变成了6条年轻生命的终结?
一块“钢板”,压垮6个年轻人
7月23日上午10点20分许,东北大学的7人参观队正在中金黄金旗下的乌努格吐山铜钼矿选矿厂内,参观浮选工艺流程。
![]()
根据官方通报,事故发生时,他们正站在浮选槽上方的一块钢格栅板上,结果这块1.2m×3m的钢板突然断裂翻转,6名学生掉进高密度矿浆中,仅一名老师逃过一劫。
事后调查显示:格栅板一侧的角钢焊缝早就存在“陈旧性裂纹”。
而这个平台今年2月还进行过局部更换,但相关焊缝并未进行无损检测;平台上没有承载人数提示,也没人告诉学生“这里不能多人同时站”。
简单来说,这块钢板就是一块隐患的“地雷”,而企业、学校、监管,都没能提前踩住。
![]()
那不是水,那是“死亡浆池”
掉下去的不是游泳池,而是浮选槽。
据校内学生透露,浮选槽里是高温搅拌的矿浆,含有硫化氢等剧毒物质,还有正在运转的叶轮搅拌装置。一旦坠落,人在一分钟内就会中毒失去意识,基本没有生还机会。
![]()
一名曾在同厂实习的学生回忆:“我们参观时老师说过,掉进去就没救了。厂区平时员工也很少在机器附近活动,更别说一次上去七个人。”
这么危险的地方,为何不限制进出?为何没有人站在一边看护?为何焊缝年久失修却无人检修?
![]()
不是第一次出问题,却仍然“零事故”?
更令人难以接受的是——这家矿业公司,问题不是现在才暴露的。
2021年,呼伦贝尔应急局检查发现企业存在27项安全隐患;
2024年,因尾矿库未批先建被罚款51.8万元;
![]()
同年2月,公司公众号还发文称对浮选车间格栅板等进行了“更新改造”,吹嘘“实现零事故”。
言犹在耳,人已坠亡。当时“更换”的格栅板,到底是焊了没?焊得牢不牢?有没有做检测?为什么还能断裂?
更离谱的是,那篇文章里他们自豪地写道:“2024年浮选车间安全事故为零。”
可短短5个月后,就把6个无辜学生送进了矿浆里。
这不是打脸,这是踩着生命说谎。
![]()
谁应该被追责?
目前,涉事企业三人被刑拘,包括安全副总、车间主任和当日的现场监护人;选矿厂已经全线停产,调查组也已成立。
但光处理一线人员,够吗?
企业有没有故意瞒报或疏于维修?
安全预案是不是摆设?
教学实习协议为何没有细化监护与应急流程?
安监部门对“已知隐患”的跟踪整改有没有落实?
这些问题,如果没有一一追清,今天6位遇难学生的家属,明天可能就是别人的父母。
![]()
刘林和他的未来,再也等不到了
我们更不该忘记,那6个孩子不是“统计数字”,是活生生的人,是一个个有名字、有梦想、有未来的大学生。
刘林,来自重庆,是村里的第一个大学生。
985高校,大三刚保研成功。他是家里的骄傲,是村里的榜样。
他最后的朋友圈写着:“天气很好,心情很糟。”可谁又能想到,那竟是他留给这个世界的最后一条信息。
他的姐姐说:“我们不需要赔偿,我们只想知道,谁让他死的?”
这不是一句愤怒的指责,这是每个普通家庭最朴素的请求:不要让人白白死去。
![]()
安全,不是你喊“零事故”就真的零
新华社评论说得好:“安全链条不能断。”
一个实习教学,不能靠学生运气好就安全结束;一块钢板,不该用来承重六个年轻的生命。
这次事件,是企业安全管理的一次总崩塌,也是监管与校企协作的一次深刻失职。
![]()
我们必须追责,也必须深思。
这个夏天,还有多少孩子在走出课堂、走进矿厂?安全培训到不到位?
路线是否评估?实习协议有没有写明最基本的责任分工?
如果还像过去一样流于形式,那么类似的悲剧,还会继续上演。
![]()
结语:堵住漏洞,才是对他们最好的告别
“实习实践”是孩子们的成长机会,不该成为他们的生命终点。
他们来,是为了学习,不是为了赴死。
堵住中金黄金的安全漏洞,也是在保护全国千万名走出校园的学生。
希望从今天起,我们不再听到“零事故”的谎言,也不再看到“实习变丧事”的悲剧。
愿逝者安息,愿真相到来,愿责任不被稀释,愿安全成为铁律,而不是空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