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坦定律的东方显影:东大房地产如何跌落"不可持续"悬崖?
![]()
赫伯特·斯坦1986年提出的警句——“如果一件事不能永远持续下去,它就会停下来” “If something cannot go on forever, it will stop.”——正精准剖开东大房地产的深层肌理。这位尼克松时期经济学家或许未料到,其针对美国赤字的警告,会成为解读东大楼市转型的核心框架。东大房地产用25年走完发达国家半个世纪的扩张路,而斯坦定律正在验证:所有被惯性推着向前的趋势,终将被经济规律拉回地面。
三条“不可持续曲线”的临界点
东大房地产的“三高模式”(高周转、高杠杆、高价格)依赖三大支撑:人口红利带来的需求扩张、土地财政提供的资金循环、居民杠杆空间的持续释放。如今,这三条曲线均触达“不可持续”边界。
![]()
居民杠杆:从“加速器”到“绞索”2008年居民杠杆率仅18%,2024年已达62%,持平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前水平。更严峻的是结构问题:40个重点城房贷月供占可支配收入比突破42%,深圳、厦门等城市超55%。这意味着家庭每赚100元,55元需用于还贷,消费与再投资能力被严重挤压。当“买房=财富增值”的信仰被“二手房挂牌量激增难成交”的现实打破(14城挂牌量超450万套,部分房源降价30%仍无人问津),当“买涨不买跌”的预期逆转,杠杆就从“资产加速器”变成了“风险绞索”。
![]()
人口结构:需求曲线的永久左移房地产本质是“人口生意”,而人口趋势的不可逆性最符合斯坦定律。2024年出生人口跌破900万,2023年常住人口净减少85万,更关键的是“购房主力坍塌”:25-39岁人群将在2027年达峰后,每年减少600万。这不是短期波动,而是长达数十年的趋势。需求性质亦从“结婚购房、进城落户”的刚性需求,转为高度依赖收入预期的“改善型”需求。当人口红利变为“人口负债”,房地产的需求底盘已被重构。
![]()
土地财政:从“资金池”到“缺口黑洞”地方政府对土地出让金的依赖曾是楼市扩张的“隐形引擎”,如今却成最典型“不可持续趋势”。2021年土地出让金占地方广义财政收入的37%,2024年降至19%,2025年上半年再降34%。中西部部分地市财政自给率跌至30%以下,连基本公共服务都需依赖转移支付。土地财政的坍塌打破了“卖地-基建-房价上涨-再卖地”的循环闭环。过去,地方政府通过土地抵押融资推动基建,基建又带动房价上涨;如今土地流拍增多,基建资金链收紧,房价上涨预期瓦解,这个曾经自我强化的循环正在反向自我弱化。
![]()
“停止”的非对称形态:结构断裂式调整
市场纠结“房价是否暴跌”,却忽略斯坦定律的核心:“停止”从非简单的“归零”,而是“不可持续趋势以最脆弱方式断裂”。东大楼市的“停止”正以三种非对称形态呈现。
交易端:流动性真空取代过剩2021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额18.2万亿元的峰值,2025年上半年已回落至4.42万亿元。这不是“需求减少”,而是“交易信仰崩塌”。14城二手房挂牌量超450万套,月成交量不足挂牌量5%,部分房源降价30%仍难成交。“买涨不买跌”的预期逆转,当购房者意识到“房价不会永远涨”,让市场从“供不应求”瞬间切换至“流动性枯竭”。
![]()
空间端:普涨终结与极端分化斯坦定律的“非对称”在区域分化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一线核心地段(如北京海淀、上海浦东)因人口流入与资源稀缺,房价仍具韧性(跌幅不足5%);三四线城市则现“僵尸市场”(某中部地级市新房库存去化周期达34个月,开发商停建、中介关门)。这种分化不是短期现象,而是“人口流动+资源集聚”的必然结果:全国性扩张停止后,需求向少数有支撑力的区域收缩。
主体端:全链条扩张的局部坍塌开发商、地方政府、居民三大主体正经历不同程度的“趋势终结”:TOP50房企中18家债务违约,“高周转”模式因融资断裂难以为继;地方政府从“土地财政依赖”转向“特殊再融资债续命”,但信用利差扩大至260bp,融资成本上升;居民则从“加杠杆买房”转向“提前还贷”(2025年6月居民新增中长期贷款同比降11.4%)。这不是单一环节的问题,而是整个扩张链条的惯性触达边界。
![]()
政策“滑翔伞”:缓冲坠落,难改方向
面对趋势调整,政策从未停止尝试。2025年上半年170个地市出台340条“稳楼市”政策(降利率、发消费券、回购土地等),本质是在趋势停止前主动调整以降低冲击。但效果印证斯坦定律的另一层含义:政策能改变“着陆姿势”,却无法取消“着陆”。
需求端政策(如40城首套利率降至LPR-45bp、深圳公积金付首付)因居民杠杆率已高而显疲态;供给端政策(如“保交楼”专项借款)虽防风险却难改趋势;制度端改革(如“现房销售试点”“房改新政”)试图用“保障房+商品房双轨制”重构市场,但地方财政紧张与人口流出地库存高企导致“资源错配”。这恰如斯坦定律对政策的启示:主动改革的价值是让“停止”更平稳,而非逆转趋势。
![]()
终局推演:三种路径,一个终点
斯坦定律不预测“何时停止”,但明确“停止后的方向”。东大房地产调整终将指向一个终点:房价收入比、租金回报率、居民杠杆率重新匹配。未来五年可能的三种路径,本质是“代价分摊”的不同选择。
1. 日本式长痛(概率40%)名义房价阴跌10年,实际通过通胀每年降2%;银行展期、债转股隐藏坏账;居民资产回报率长期低于1%。代价由全体居民通过“资产缩水”承担。
2. 美国式出清(概率35%)2026-2027年高杠杆房企批量破产,不良资产被AMC折价30%-50%收购;房价一次性回调25%-30%,租金回报率回归3%-4%。代价由开发商、债权人承担,短期冲击大但长期更健康。
3. 东大版折中(概率25%)中央发行特别国债设“国家住房银行”,折价收购存量房转保障房;地方通过“房产税+公共服务收费”替代土地财政;房价名义横盘5年,实际通过通胀消化泡沫。代价由中央财政与全社会共同承担。
无论路径如何,房地产终将从“经济增长引擎”回归“民生载体”,从“投资品”回归“消费品”。
![]()
结语:向常识回归,新叙事的起点
东大房地产的调整是一场“向常识的回归”。斯坦定律的力量不在于预测未来,而在于提醒我们:所有违背常识的趋势终会被拉回正轨。当“永远上涨”的幻觉破灭,房地产不再绑架经济增长,消费、科技、制造业才能获得真正资源;地方财政摆脱土地依赖,公共服务才能更公平;居民不再将所有财富押给房产,生活才能更有韧性。
赫伯特·斯坦说:“不可持续的政策终将终结。”对东大房地产而言,这个“终结”不是末日,而是新叙事的开始。当斯坦定律的“万有引力”生效,那个更健康、更可持续的房地产时代,才真正具备了落地的土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