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6日下午,日本陆上自卫队一架黑鹰直升机在宫古岛附近空域执行侦察任务时突然从雷达上消失。机上载有10人,包括刚上任的第八师团长坂本雄一中将及其幕僚团队。事发地点紧邻中国海军山东舰编队巡航海域,引发多方揣测。
令人玩味的是,日本政府反应出奇迅速。没等黑匣子找到,防卫大臣浜田靖一就亲自召开新闻发布会,明确排除中国因素,将事故归咎于机械故障。搜救持续数周,遗体通过DNA鉴定确认身份后,事件悄然落幕。
时光倒流至1937年7月7日。北平西南卢沟桥畔,日军以士兵志村菊次郎“失踪”为由,强行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遭到拒绝后,日军悍然开火。
尽管失踪士兵很快归队,日军仍借此发动全面进攻,坦克大炮齐上阵,迅速占领卢沟桥与宛平城,最终控制北平。
这场精心策划的“失踪事件”,点燃了中国全面抗战的烽火。八年浴血,山河破碎,3800多万同胞牺牲,经济民生遭受毁灭性打击。日本之所以如此肆无忌惮,根源在于当时中日国力的悬殊差距——工业发达、军力现代化的日本,可以随意捏造借口欺凌积贫积弱的中国。
更早的1934年,日本还曾自导自演过“藏本英明事件”。其驻南京副领事藏本英明“失踪”,日本政府和媒体大肆渲染是中国人所为,甚至编造中国宪兵“迫害日本人”的故事,煽动战争情绪。
后来中方发现,藏本只是因拒绝执行自杀嫁祸任务而躲到紫金山。历史反复证明:弱国无外交,更无安全。
2023年宫古岛事件与1937年卢沟桥事变,同样涉及军事人员失踪,结局却天差地别。日本不敢借题发挥的根本原因,在于中日实力对比发生历史性逆转。
翻开日本防卫省2023年《防卫白皮书》,其对解放军实力的描述透露出深深焦虑:海军舰艇总数约700艘,主力战舰350艘,总吨位超200万吨;陆军坦克超6000辆,其中99A型主战坦克性能匹美西方三代坦克;空军歼-20隐身战机一年内从50架猛增至140架,相当于每3到4天就有一架下线。
更让日本寝食难安的是中国军事科技的飞跃。歼-20配备全向矢量发动机,055万吨大驱搭载综合射频系统,这些尖端装备已实现“体系化超越”。西方军事专家不得不承认,中国正从“追赶者”变为“规则定义者”。
工业实力构成中国军力的坚实后盾。中国拥有全球最完整的工业体系,工业产值规模超过美国及其西方盟友总和。
极限产能与快速迭代能力形成“组合拳”:疫情期间,口罩日产能两周内从2000万飙升至1.16亿只;俄乌冲突中,乌克兰士兵使用的防弹插板竟产自浙江义乌。
回望近代史,中国饱尝“落后挨打”的苦涩。自甲午战争始,日本步步蚕食中国领土——1931年占东北,1937年全面侵华。每次进犯都是“借口加实力碾压”的套路重演。
1945年日本战败时,其731部队部分成员潜伏中国各地。最新披露的《731部队本部身上申告书》证实,至少38名731部队成员隐匿身份滞留中国,成为日本掩盖战争罪行的铁证。这些历史伤痕警示国人:没有实力保障的和平如同沙上筑塔。
新中国建立后,发愤图强成为民族共识。国防建设从仿制起步,逐步转向自主创新。海军发展尤为瞩目:从2012年约500艘舰艇跃升至2023年700艘,三艘航母相继服役,福建舰电磁弹射技术一次测试成功时,美国“福特”号仍在返厂维修。
经济实力构成国家崛起的根基。2023年中国经济同比增长5.2%,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30%。作为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中国关税总水平降至7.3%,持续扩大开放。
工业规模连续14年全球第一,“新三样”电动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出口增长29.9%,首次成为世界最大汽车出口国。
面对日本少数人炒作的“中国威胁论”,现实给出了最好回应。2023年日本直升机坠毁事件中,日方主动澄清的态度与1937年捏造借口的行径形成戏剧性反差。此中转变,正是中国实力增长的最佳注脚。
日本军事专家堀江和宏曾提出所谓“三重打击”战略,宣称战时将从陆、海、空三个方向打击中国军舰。设想看似周密,实则暴露其面对中国海军时的焦虑。
中国现有64艘驱逐舰、三艘航母、五艘两栖舰组成的现代化舰队,多数为2010年后新建,技术先进且规模庞大。
真正的和平从不来自退让。中国军力提升本质是防御性的,正如“一带一路”倡议需要稳定环境支撑。强大军力震慑潜在侵略者,维护地区稳定。
俄罗斯军事专家特琴科点破实质:“中国是天然的超级大国”,其崛起植根于地理禀赋、历史基因与现代工业的独特结合。
西方战略专家也承认,在产业实力、军事科技与民族团结力三个维度,中国已形成“绝对的世界第一”优势。尤其是14亿人凝聚的钢铁意志,抗疫时一夜建成方舱医院,抗洪时军民手拉手堵决口,这种动员力源于五千年家国文化,任何民族难以复制。
历史不会简单重复,但总押着相似的韵脚。1937年日本借士兵失踪侵华,2023年真实损失中将却不敢妄动,这种转变背后,是几代中国人卧薪尝胆的奋斗史诗。
从被731部队荼害的国土,到拥有全球最完整工业体系;从卢沟桥上的石狮见证烽火,到宫古岛外的航母巡航深蓝。中国图强不是为了称霸,而是让“寇可往,我亦可往”成为维护和平的底气。
当某些国家仍在幻想用“三重打击”威慑中国时,殊不知真正的威慑源于一个国家将资源转化为影响力的能力。产业实力将资源变为战力,科技创新将技术变为规则,民族团结将人心变为发展韧性——这正是中国交给时代的答卷。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中国图强的答案,写在黄海波涛间北洋水师的沉舰上,写在卢沟桥弹痕累累的石狮上,更写在宫古岛外那片蔚蓝海域中——实力才是捍卫和平最可靠的后盾。
信息来源:向海图强(上)丨向海向新 做强做优做大
2025-07-08 13:10·中国经济时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