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消息(通讯员 赵夕雅 廖婷 报道)为激活青少年文物兴趣,培育文化认同感,2025年7月16日,武昌理工学院人工智能学院“智能之光”志愿服务队于大河镇太山村顺利开展博物馆特色教育课程。此次课程以文物“萌宠化”为特色,通过沉浸式互动点燃孩子历史兴趣。
课程伊始,赵夕雅老师用“萌宠图鉴”开启历史认知之旅。展示了妇好鸮尊等文物,引导孩子们发现“愤怒的小鸟”般的萌态,并通过唐代“喵星人”文物图鉴--从壁画中探头探脑的猫咪到陶俑里揣手端坐的“猫主子”,让孩子们认识到原来古人也一样喜爱小动物。
在互动环节,“萌宠对决”与“科技复活”点燃孩子们的热情。晋侯猪尊的憨态圆肚与战国虎噬鹿屏座的动感张力一亮相,瞬间引起了孩子们的好奇,“猪尊的肚子能装酒,虎噬鹿的肌肉线条藏着力量密码!”赵老师讲解完后,让孩子们模仿两种文物的姿态,课堂秒变“萌宠模仿秀”。
随后,最受欢迎的“文物医生诊疗室”环节里,赵老师展示东汉绿釉陶狗的修复前后对比图,用“给文物贴创可贴”的生动比喻讲解裂痕修补。“科技复活术”则借助AR技术,让PPT里的北宋白釉孩儿枕“动”起来——屏幕中,瓷枕上的孩童仿佛眨了眨眼。孩子们惊叹不已,“东汉绿釉陶狗的耳朵耷拉着,和我家的小狗一样!”“北宋白釉孩儿枕上娃娃的胖脸蛋,看着软乎乎的。”不知不觉中,文物已经悄然走进孩子们的心里。
最后,课堂以知识拓展与彩蛋惊喜收尾。在“文物小课堂”环节,屏幕弹出东汉绿釉陶狗的“身份档案”:“它来自河南焦作,是汉代人看家护院的‘陶制保镖’,釉色会随光线变绿,古人称它为‘翡翠狗’。”孩子们听得入迷。之后,孩子们还在“文物诊疗记录卡”上绘出自己心中的“文物萌宠”,不少孩子把绿釉陶狗和孩儿枕的特征画进作品,用稚嫩的笔触延续着他们对文物的喜爱,对传统文化的喜爱。
此次博物馆里的小萌宠课程,不仅是一次博物馆特色教育课程,更是一次青少年历史文化启蒙课。未来,武昌理工学院人工智能学院“智能之光”志愿服务队将继续开展更多历史鉴赏教育课程,促进孩子们在历史文化认知方面的成长。(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