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37度暖爸
每到升学季,“幼小衔接” 这个词就频繁出现在家长们的讨论中。
看着孩子即将告别幼儿园,步入小学,不少家长心里满是纠结:幼小衔接,到底有没有必要进行有效衔接呢?
从幼儿园到小学,表面上只是换了个学习的地方,实际上却是孩子成长路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
幼儿园里,孩子们以游戏为主,每天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玩耍、探索。上课时间灵活,规则也相对宽松。
可一进入小学,学习模式就完全变了。
孩子们要正襟危坐地听老师讲课,课程表被语文、数学、英语等科目排得满满当当,还要遵守各种规章制度。
这种巨大的转变,如果孩子没有提前适应,很容易在入学初期就感到不适应,甚至产生厌学情绪。
在一些家长眼中,幼小衔接就是让孩子提前学习小学知识,于是纷纷把孩子送进各种幼小衔接班,学习拼音、识字、数学运算等内容。
然而,这样的做法真的科学吗?
有教育专家指出:大量的“提前学”,所带来的学习优势是很短暂的。而且,不科学的幼小衔接,还可能适得其反,不利于孩子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过早拔高意味着重复性学习,当孩子把一年级的东西提前学了,课堂上就可能认为自己都已经会了,而不好好听讲。
这个阶段恰恰是孩子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
实践证明,那些没有提前学过一年级课本知识的学生,上课时,反倒愿意跟着老师的教学进度走,他们的学习专注度、倾听能力、任务意识、学习品质也普遍优于那些提前学的孩子。
那么,真正有效的幼小衔接应该是怎样的呢?
其实,幼小衔接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为他们进入小学做好全方位的准备。
1、生活习惯的衔接
在幼儿园,孩子们的生活节奏相对较慢,午睡时间也比较长。而到了小学,午休时间缩短,孩子需要更快地适应新的作息。
家长可以在入学前几个月,就按照小学的作息时间来调整孩子的生活规律,早睡早起,减少午睡时间,让孩子逐渐适应。
同时,要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如自己穿衣、吃饭、整理书包等。
在小学,老师不会像幼儿园老师那样时刻照顾孩子的生活起居,孩子必须学会自己照顾自己。如果这些基本的生活技能都不具备,孩子在学校可能会手忙脚乱,自信心也会受到打击。
2、学习习惯的培养。
小学的学习需要孩子具备一定的专注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家长可以从日常小事入手,比如和孩子一起阅读绘本时,要求孩子安静地坐下来,专注地听故事、看画面,逐渐延长孩子集中注意力的时间。
还可以给孩子布置一些简单的小任务,如帮忙整理书架、摆放物品等,让孩子学会有条理地完成任务,培养任务意识。
另外,鼓励孩子自己去探索问题、寻找答案,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当孩子遇到问题时,不要直接告诉他们答案,而是引导他们思考,尝试自己解决。
3、社交能力的提升
进入小学后,孩子将面对更多的同学和老师,需要学会与不同性格的人相处。
家长可以多带孩子参加社交活动,如和小伙伴一起玩耍、参加社区活动等,让孩子在实践中学会分享、合作、解决矛盾。在幼儿园,孩子们之间的矛盾可能很快就会被老师化解,但在小学,孩子需要自己去处理与同学之间的关系。
具备良好社交能力的孩子,能更快地融入新环境,建立友谊,减少孤独感。
4、心理准备
一些孩子对小学充满期待,而另一些孩子可能会感到紧张和害怕。家长要多和孩子交流小学的趣事,带孩子参观小学,让他们提前熟悉小学的环境、教室、操场等,减少陌生感。
告诉孩子小学会有更多有趣的课程和活动,让他们对上学充满向往。同时,也要让孩子明白,小学的学习会比幼儿园更有挑战性,但只要努力,就一定能克服困难。
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也明确指出,要全面推进幼儿园和小学实施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教育,减缓衔接坡度,帮助儿童顺利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
这足以说明,幼小衔接是非常有必要进行有效衔接的。
它不是简单地让孩子提前学习知识,而是从多个方面为孩子的小学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幼小衔接对孩子的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是孩子顺利开启小学学习生涯不可或缺的环节。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