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凝妈悟语
接孩子放学,也是一门学问!
这本该是充满温馨的日常仪式,却常常因为一些家长“不合时宜”的举动,变得混乱和焦虑。
老师露出不满意的神色,其他家长也侧目而视!
幼儿园接孩子3年,小学1年多,见识过各式各样的接孩子场景,也听过无数朋友的吐槽。
我越来越意识到:接孩子从来不是 “接上就走” 那么简单!守规矩,不仅是对他人的尊重,更是给孩子最直观的言传身教。
以下这4类惹人嫌的事,真心建议家长们尽量避开。
一、习惯性晚接:消耗的是信任,亏欠的是孩子
准时出现,是给孩子最踏实的安全感,也是一份对老师工作的体谅。
不管是幼儿园还是小学,当大部分孩子接走以后,总有几个孩子翘首以盼等待家长的到来。
我也曾经晚接过孩子,明白那种愧疚的滋味。
但当我们说“堵车了,再等我十分钟”“加班走不开,麻烦您了”,甚至忘记时间、等老师打电话过来时,是否想过这背后的影响?
为什么不能晚接呢?
对老师来说,放学不等于下班,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要整理一天的教学记录、重要通知,发布到群里,让家长获得孩子的在校信息。要批改堆积的作业、准备第二天的上课材料,要收拾卫生整理教室,可能还有校领导催要但没写完的报告。
我们晚到多久,老师就得额外工作多久,这一切都在无声地打乱他们的工作安排和下班节奏。
最受伤的,其实是孩子。
从孩子的角度考虑,自己就会感觉到和其他孩子的不同,眼看同学们高高兴兴地回家了,自己却要背着大书包,回到教学楼或者到校门口,焦急地等待家长的到来。
那种失落感、不安全感油然而生。
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学龄儿童的安全感建立与 “可预期的陪伴” 密切相关。
我孩子就告诉过我:我还以为你不要我了呢?说完,眼看就要掉眼泪,要抱抱。
多一份对老师工作的体谅,少一些 “无所谓” 的拖延,准时出现的身影,才是给孩子最踏实的安全感。
二、乱闯接娃点:堵住的是路,打乱的是秩序
每个学校都有明确划定的接孩子区域,有的在校门口,有的在马路边。
这样的设定,初衷是为了让放学流程更顺畅、更安全。
但总有家长不在指定位置等待,非要占用孩子停留的区域或者要走的人行道。
当孩子排队走出校门的时候,根本走不动,或者不小心就被绊一跤,急得老师直接喊:“不要在校门口扎堆”,“不要站在马路牙子上”。
记得在幼儿园接孩子时,老师老远看到排头孩子的家长,就放孩子走,但是孩子根本挤不出人堆,老师只好又把孩子拽回来,让保安去整顿秩序。
原本5分钟的放学流程,硬生生又拖了10分钟,家长也有怨言。
这种个体的无序行为很容易引发 “蝴蝶效应”,一个家长往前,另一个家长就跟上去,造成扎堆现象。
就像交通路口的加塞行为,看似是 “走了捷径”,实则让整个路段陷入拥堵。
堵在出口,不仅让老师无法快速核对接送人信息,也让其他家长很难和孩子对接,反而延长了整体的等待时间。
耐心站在指定区域等候,给孩子留出安全的通行空间,既是遵守规则的表现,也是对所有孩子安全的守护。
三、高声喊孩子:喊乱的是秩序,干扰的是沟通
看到孩子排队走出校门,有些家长就急不可耐地喊孩子的名字:“朵朵!奶奶在这!”“明明快过来!”......
此起彼伏的呼喊声通常能盖过老师的声音。
在幼儿园接孩子时,我就亲眼见过,有家长大喊“刘某某”,孩子一听就从队伍里面往前冲,老师一把拉住了他,然后严肃地大声对家长们说:家长不要喊,我叫着名字的才能走。
孩子一听家长叫名就跑,秩序乱了套,老师也不能确定孩子是不是被安全接走,隐患很大,老师的责任也很大。
放学的时候 “按顺序点名” 的流程,正是在潜移默化中教会孩子 “遵守秩序”,帮助孩子建立规则意识。
当家长急于喊出孩子的名字,不仅会干扰老师的正常工作,还会让孩子产生 “可以插队、无需等待” 的错误认知。
多等一分钟,听老师念完名字再上前,这份耐心既是尊重他人,也是给孩子上的一堂生动的规则课。
四、骑车乱穿行:伤的是和气,丢的是素养
下雨天的接娃场景更考验家长的素养。
总有骑电动三轮车或电瓶车的家长,为了让孩子少淋雨,直接在挤满家长的等待区穿行,遇到避让不及的行人,还会不耐烦地催促 “让一让,别挡道”。
等待区里满是撑着伞的家长,行动本来就不便,很难迅速让出一条车行的路,也存在安全隐患。
更让人不适的是,孩子已经排队等着家长接了,却因为车挡路,孩子和家长互相看不见,无法及时接走,延误放学时间。
骑车家长带着孩子舒舒服服躲在雨棚里,却无视其他还在雨中等待的孩子 ——你的孩子需要呵护,别人的孩子同样值得尊重。
教育的本质是 “以行育人”,当家长为了便利破坏公共秩序时,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潜移默化中就会形成 “自我中心” 的思维。
不如多一份体谅,把车停在远处的指定区域,步行接孩子,这份善意远比躲雨的便利更有价值。
接孩子放学这件事,小到关乎个人素养,大到影响集体秩序,更藏着给孩子的教育密码。
儿童教育专家孙瑞雪曾说:“家长的行为模式,是孩子最直接的规则教科书。”
准时等候、守在原位、轻声沟通、礼让他人,这些看似微小的举动,既是对老师工作的支持,也是对其他家长的尊重,更会在孩子心中种下 “规则与善意” 的种子。
接娃路上,守好规矩,才能让这份牵挂变成温暖的相聚,而不是惹人烦的困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