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栏目讯)近日,伊朗革命卫队宣布启动一项代号“鹤嘴锄”的重大工程,将核心核设施分散至全国30处秘密地下掩体中,同时试射射程达2000公里的“霍拉姆沙赫尔”导弹,精准覆盖以色列及美军中东基地。这一突发事件立刻引发全球关注。据消息来源显示,7月21日伊朗官方发布的声明中,明确指出此举是对以色列6月空袭其核设施的强硬回应,突显伊以“影子战争”持续升温的危机。本周六(25日),伊朗将与英法德举行核问题谈判,俄方也提议调解,但美伊僵局难破,前景令人担忧。那么,这背后的深层逻辑和潜在风险是什么?今天我们请来军事专家杜长空,共同剖析这一热点事件。
![]()
![]()
![]()
![]()
(防务观察):杜老师,欢迎来到《全球防务新观察》!我们看到这个消息时,最震惊的点在于伊朗居然“藏核于地下”,还试射导弹,简直是双重“出拳”。首先,您能否解释一下“鹤嘴锄”工程的具体含义?它为什么选在这时启动?
(杜长空):好的,观察者。这个“鹤嘴锄”工程名称看似诗意,实则暗藏杀机——它源于伊朗军事术语,意指像鹤嘴锄那样深挖隐蔽,核心目标是加强核设施抗打击能力。据报道,伊朗革命卫队于7月21日宣布该计划,将原有集中的核基地分散到全国30处地下掩体中,深度可达百米以上,每个掩体均加固防爆层,能抵御空袭和导弹攻击。这选择时机非常精准,是对以色列6月袭击的直接反制。背景上,去年6月以色列对伊朗纳坦兹核设施发起空袭,导致关键设备损毁;伊朗曾誓言报复,如今通过分散策略,让核资产更难被定点清除,提升了自身核威慑力。消息来源来自多家国际媒体引用伊方声明,可见这是一种防御性升级,但隐含着战略反扑的意图。
(防务观察):原来如此!难怪它叫“鹤嘴锄”,听起来有点“地道战”的意味。那另一个关键点:导弹试射也同步发生,伊朗试射的“霍拉姆沙赫尔”型号有什么特别?为什么说它能覆盖以色列和美军基地?这与核计划关联有多大?
(杜长空):这确实是“组合拳”的核心一环。“霍拉姆沙赫尔”导弹是伊朗中程弹道导弹的主力,射程2000公里,可携带多枚弹头,精度提升至数百米范围。背景上看,伊朗核计划与导弹研发一直捆绑发展——核技术提供弹头,导弹负责投送。据试射报告显示,这次动作在西部沙漠进行,弹道计算直接覆盖以色列全境和美军在卡塔尔、伊拉克的基地,如乌代德空军基地。这是公开的威慑信号,表明伊朗能以核与非核手段双重施压。国际核专家分析,过去十年伊朗导弹库从数百枚增至上千枚,这次试射更是证明其能在数小时内威胁敌对目标。但更深层在于,它反映伊以冲突已从“影子战争”转向公开对抗:以色列空袭打破了长期隐秘行动的红线,伊朗以此警告:任何攻击都将引发硬性回应,不排除动用这类大杀器。
(防务观察):这就引出了伊以这场“影子战争”的升级问题。我们一直听说中东是个火药桶,但最近这“桶”的盖子好像快被掀开了。杜老师,您能梳理一下从6月空袭到现在,事态如何一步步升温?国际调解,比如25日即将开始的核谈判,能化解这场危机吗?
(杜长空):观察者说得对,这绝非孤立事件!伊以冲突本质是大国博弈的缩影。背景上,“影子战争”指双方通过代理部队、网络战和空袭打“暗战”,但从2020年苏莱曼尼被刺后,对抗日益直白化。以6月空袭为导火索——那次事件削弱了伊朗核能力,伊朗便以“鹤嘴锄”加导弹试射反制,让战争门槛降低:一旦某次袭击误判,就可能引爆全面冲突。国际调解方面,25日英法德将与伊朗会谈核协议,俄罗斯也呼吁重启谈判,但现实残酷——美国坚持制裁不退让,伊朗拒绝核检查,僵局如铁板一块。报道指出,美国正加强与以色列军事协作,增兵中东,而伊朗则依赖中俄外交支持,但这反加剧了阵营对立。这场危机不解决,中东风险指数飙升,油价、地缘稳定都可能被波及,全球防务安全都敲响警钟。
(防务观察):最后,请用一句话给观众朋友一个总结性思考:这样的局势下,我们普通人从中能收获什么警示?![]()
(杜长空):一句话:核武阴影下的博弈,警示世界——外交谈判而非武力升级,才是解套的唯一出路。否则,中东这座火药桶一旦爆炸,无人能幸免。
(防务观察):感谢杜老师的深度剖析!这期节目让我们看到,中东火药桶的火种正被添薪加炭,唯有对话才能吹灭火星。观众朋友们,保持关注、理性思考,我们下次再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